“知诲、知谏,就算周本率军来援,宣城也已是注定守不住了……徐府上下,唯有你们两个,可以带着家眷随我突围,如若执意留下来,那便各安天命吧……其余人等,尽皆按我号令行事,现在形势险急,还有谁胆敢妄动的,我也不在乎杀些人以儆效尤……至少眼下还是由我统掌宣城守军,胆敢违令不遵者,皆杀无赦!”
虽说现在要杀掉屡番与自己做对的徐知询,便如捏死一只虫豸那般轻巧……可是徐知诰情知身为徐温的义子,如果只是为了泄愤报怨便杀掉自己义父的亲生子嗣,那也将招致世人非议;而吴国到底还是保不住了,那么也就不必再扶植杨氏其余宗室子弟继位……徐知诰也想过于自己撤离之前,是否又该将先主杨行密的子孙屠尽杀绝,也免得他们落到魏朝手中?
徐知诰很快也打消了那个念头,既然吴国杨氏宗族子弟不会再有什么用处,那么他们是生是死也都不重要了……妄下杀手,只是让自己徒增恶名罢了。徐知诰狠狠的咬了咬牙,心说现在也顾不得其它,不能再因任何事耽搁下来……最要紧的,还是迅速召集所用亲信与兵马,尽快趁乱出城奔逃,才更有可能摆脱魏朝大军的围堵追击!
……宣城南面,奉米志诚将令出阵,已经如怒潮般席卷过去的魏军甲骑,已挟裹起强大的惯性,狠狠的撞上凌乱的吴军阵中。霎时间翻滚的人潮中绽放出璀璨的血花。残肢抛飞、战马嘶鸣,兵刃的寒芒四处闪现,鲜红的血液已经染红了大片的土地……
即便追随着周本前来救援宣城的吴军将士已有近半数的士兵战死倒毙,还有不少军卒瘫软的倒在地上,嘴中大口大口的呕出鲜血,也已是气若游丝……虽然他们也都抱着必死之志,可是如今处于绝对的劣势,生得终究还是血肉之躯,身陷于杀阵当中,也终究难免要阵亡于城下。
而魏军大将王景仁所统领的军阵当中,周本毕竟年事已高,他身上又多出四道鲜血淋漓的伤口,也早已累得气喘吁吁。方自又抡刀剁翻一个抢攻过来的魏军小校之后,周本忽的听见宣城那边响起嘹亮的号角声,一时间压过了喧嚣的喊杀声,他也立刻转头朝着城郭的方向眺望过去。
伴随着一阵阵号角声响起,宣城西面的城门缓缓打开,旋即便有大批向潮水一般倾泻而出,便朝着西边仓惶的席卷了过去。
徐知诰面沉如水,正处于这一路向西面突围的兵马当中。现在也还说不上一无所有,仍能率领些嫡系兵马试图尽快脱离绝境。虽说即便能够逃出生天,恐怕倒是也免不了要向越国国主刘(上龙下天)卑躬屈膝的讨好,还要处心积虑的算计,又能否争取来更大的权势……
但是徐知诰自问我现在也不过三十出头,仍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就去效法越王勾践那般的忍辱负重、卧薪尝胆……但是我这一辈子,也绝对不可能一直俯首帖耳的屈居人下!
至于周本……倒也要谢过你舍命前来救援宣城,由你带领残部兵马决一死战,吸引围城大军,正好可以破坏魏军的部署,而让我争取到突围逃脱的机会……只是你想必已不可能生还,也正好可以下黄泉去与你要保的吴王相会了!
第1139章 杀身成仁,吴国最后的忠烈
追随徐知诰的,还有王令谋、崔太初、姚景、王舆、周宗、马仁裕、申渐高……等一众嫡系心腹,身处于向西突围的兵马当中。无数黑点渐渐形成汹涌澎湃的狂潮,便朝着宣城城外西侧的连营军寨滚滚而去。
拼死突围,固然仍不免死伤惨重,但是有周本所带领的兵马主动前来充当诱饵,吸引住王景仁、米志诚等敌将统领的主力军旅,也为他们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所以必须要把握住这次机会,当然也就顾不得周本这员赴国难血战的忠烈宿将了。
至于仍在宣城南面同魏军激烈搏杀的吴军将士起初不明所以,按说戎卫国都的同僚军旅,不是应该打开南门速速前来接应,彼此拧成一股劲,而共同对抗声势浩大的魏朝敌军?却为何要往西边打,这岂不是要让魏军各个击破?
直到有一员已杀得浑身犹如血葫芦的军将有所察觉,当即悲愤的喊道:
“咦?宣城守军到底要干什么?怎么往西边冲去?难道他们压根就没打算接应我们进城,直接弃城突围,直接把我等当做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