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李嗣源另一个非常器重的后辈李从珂,却又看不惯自己义父的亲生子嗣皆无雄主之才,想必一有机会,便会意图篡夺李嗣源亲生血脉的基业。他这个正史中的后唐末帝也不是省油的灯,而且在军中亦有威望,如果李嗣源御下开始表现出颓势……那么李从珂就算对自己的义父仍旧有所忌惮,可他也不会甘愿一直屈居于人下;
可是李嗣源的心腹之臣安重诲……则对李从珂极为仇视,偏偏他自己为人刚愎专断,专横妄为,就连手刃官员、诬害同僚的事都干得出来,而如今流亡于塞外,安重诲政治上的才能没有用武之地,狭隘记仇、盛气凌人,常好与同僚结仇交恶的缺陷还要被放大,他自然也是一个容易引发内斗的不稳定因素;
再加上康义诚、安从进之流,按史载可也都是因为举事背反,而被讨灭诛杀的……现在李嗣源身边最为亲近的臣子,彼此仍然相互仇视,这人心散了,队伍当然不会好带。
而且李天衢知道李嗣源如果按原本的轨迹继李存勖的帝位,而入主中原,以正朔帝君自居,他固然会是个好皇帝……可是李嗣源做为一朝天子,也仍会有让后世诟病的弊端。
做为李从荣的父亲,李嗣源大概也清楚自己那次子的能力与秉性……可是却仍旧任命他为河南尹,判六军诸卫事,还加封天下兵马大元帅,而后还兼中书令,与宰相分班居右等要职……他明显也曾打算传位给自己这个残暴不仁的次子。而李嗣源的纵容,却也给了李从荣恃权跋扈,甚至密谋发动兵变的机会。
李天衢心想那二儿子李继弘骄狂自大、手高眼低,轻视功勋宿臣,而经过考察之后,见他绝不会是做皇帝的料,就理当打发其做个闲散亲王……哪怕是亲生骨肉,可是涉及国家大事,更是关乎千秋大业,又怎能容得自己的子嗣祸乱江山社稷?
所以李嗣源做为一个皇帝,仍不免存在着御下乏术的弊端,整治藩镇不力,致使反覆试探的孟知祥最终据两川而谋反自立;还有权臣安重诲跋扈而不能制,次子李从荣骄纵而不得法,乃至安重诲多次力谏李从珂久后必然意图篡权,夺取李嗣源亲生一脉的基业,他同样没有采取任何行动,最终为后唐覆亡而埋下了隐患……
就眼下的形势而言,李天衢推敲李嗣源先是因石敬瑭的背叛而深受打击,可是他同样无法化解麾下一众心腹之间的争端仇怨……那么这一支在塞外游荡的流亡势力,以后的结局也极有可能会是:
还有将领会陆续反目内斗,军旅逐渐分崩离析,直至彻底消散。
进行过一番推想,李天衢心想趁着眼下休养生息之际,精力主要用在抓治国安邦上,他遂把奏书一合,而也不免有些感慨的说道:
“就算你李嗣源苦心孤诣,仍要砥砺前行,矢志要复兴河东李家的帝业。可是身边心腹尽是各怀鬼胎,也根本不可能同仇敌忾,久后必然再生内乱,还谈何宏图霸业?
即便你尚还能袭扰边塞,而还能对我朝北疆造成一定威胁,可夺回故土、杀入中原,到底已是不可能的了……想必这辈子,你我也没有机会再会面了吧……”
第1079章 不止以武戡乱,更要以文教化
虽然边塞尚有李嗣源意图犯边,可魏朝内部还称得上时局稳定。趁着休养生息时节,李天衢每日上朝批奏、治理国事也是毫不耽搁,毕竟除了兴兵征战、兼并天下,还要致力于文治教化,维持治下政通人和。
只是李天衢也感到统掌一个庞大的国家,每日日理万机,也都要付出很大的精力……然而什么明君垂拱而治,不费力气打理得国家朝堂清明,便能安享太平的说法,终究也只是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李天衢叹念既然不愿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业半途而废,要做个好皇帝,又怎能不宵衣旰食的勤政治国?
而有一日上朝,官居弘文馆大学士的李遇上书请奏,也立刻引起了李天衢的特别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