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是以为富贵险中求,要立奇功,也难免要兵行险着,不过看来的确是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这次贪功冒进,我到底还是太过托大了。可惜了……这般世道,男儿大丈夫生当封侯、死当庙食……杀阵中要博个前程,享得荣华、福荫子孙,可是荣禄功名,我还没有争够啊……
各色兵刃,终究还是落在了康延孝的身上,他的身子无力的摆动着,旋即又被一柄钝兵器狠狠砸落下马。铠甲数处破碎,又伤及致命处,这也已是神仙难救。
而康延孝的长刀脱手,卡在李存璋肩胛的刀锋滑落,鲜血霎时间如喷泉一般,从被切开的伤口中激射而出。李存璋视线已是一片血红,大量的鲜血不断从体内涌出,连同生命的活力就,也在迅速流逝着……
身子摇摇欲坠之时,李存璋情知自己也是大限将至,他也难免怅然念道:
本来还以为在此设伏阻击敌军,再立刻率部东行,也能尽快去支援陛下。可没想到这康延孝垂死一击,也仍能取我性命……南朝果然多有骁勇善战之士,而由我河东李家建制立国,继承前唐正朔的社稷……到底还能不能保住?这般局势,已经极为险峻,如果我也命丧于此,那么能辅佐陛下重振声威的,却又还剩下几人……
临终之际,李存璋仍是满目忧色。而他与康延孝这对敌手,相继倒翻坠马。后侧魏朝又有一众锐骑拼死冲杀过来,却见自家将主倒在血泊当中,而后唐鄜延军余部也尽朝着李存璋那边扑去。双方统军主将相继阵亡,双方将兵万般悲忿,也着实无意再厮杀下去,遂各自抢回康延孝、李存璋的尸首,而分别朝着东、西两个方向撤返而去。
而已经挥军进入延安府的刘鄩、阎宝二将,本来尚还忙于发榜安民、整顿秩序,乃至搜捕城中是否有后唐余众等事宜。不久后得知康延孝统领所部牙军继续追击李存璋,刘鄩也立刻派出快马前去探听声息,然而未过多时,占领延安府的魏朝将领便也已得知:
康延孝率部追击独战山,却遭遇李存璋的伏击,终究也是因马步军没有协同厮杀,而骑军于邻道间又被敌军结成两截而首尾难以相顾……最终占据的结果却是康延孝、李存璋这两员大将双双阵亡,而鄜延军残存余部则继续向东,往河中军的方向溃逃而去。
第933章 两军名将,攻与守的转换
虽然魏朝损失了康延孝这员将才,李存璋终究战死于独战山,自此鄜延军也被攻取,而除了由韩逊掌控,只顾抵御外族,在魏朝、后唐之间一直保持中立的朔方军藩镇之外,由魏朝几乎掌控甘陇地界全境也已成定局。
西京留守严可求,也开始着手安置党项七部事宜。其中颇超氏、细封氏两个部族由于一直都倾向于支持拓跋氏,最后因大势已去而只得投降……也就难免被区别对待,虽然仍能维持族民生计,但也只能接受魏朝的安排迁徙离开定难五州。
而党项往利氏最先与魏朝暗中声息,撺掇其他部族相继背反拓跋氏,所以首领乌罗弋被赐封为定难军节度使留后,并且免收钱粮贡赋三年,而让党项族民能得以休养生息。只不过按魏朝法例,以后藩镇军、政、财等职权,也仍要受朝廷督管节制。
对于其它部族许以的利处也不尽相同,以严可求的心机城府,自然也是要明里暗里的动用打压、扶持、拉拢……等手段,让党项诸部所形成的联盟关系更为分散,消弭以后还有可能拧成一股劲而自据一方,乃至与中原王朝对抗的隐患。
至于被推翻下台的拓跋氏,族民被分成几拨,分别迁徙往魏朝治下各处州府。这个本属鲜卑民族,而归化入党项的族群,也将在汉家文明的环境下生息繁衍下去,便如北魏鲜卑,迁徙入中原的高句丽等民族那般,历经几代,也将全盘汉化。
而潼关以西的诸路魏军,在相继攻克定难军、鄜延军两处藩镇的同时。河朔方面魏朝、后唐之间的战事多点开花,而其中葛从周、周德威这两员各自势力中的名将再度对垒,一时间彼此僵持,就目前而言,仍是斗得个旗鼓相当。
位于成德军镇州南部,相传由唐太宗李世民的胞姐平阳公主所筑,亦有三晋门户之称,而位于后世山西、河北两省交界处的娘子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