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李天衢吩咐下去,正式下达国书,赐封原清海军节度使刘隐为粤王。而岭南两广那边,他刘家兄弟还要应付交趾地域不肯臣服的反抗势力,以及与北面楚国马殷日后难免仍要有所争端……也就由着他们自行应对……毕竟李天衢深知眼下最大的竞争对手,还是在北方。
而当杨洞潜欢天喜地的返程回去,先是东行,经海州市舶司走水路至广州,而向刘隐复命后。又过了旬日光景,李天衢却又闻报禀说,晋王李存勖于陕北走动一圈,班师返回太原之后,他也仍是动作频频,不止是要拉拢西北诸族各部,最近这段时期,晋国方面与王镕统治的赵国来往也十分频繁……
李天衢自也清楚,本来河朔地带桀燕、北平、赵、邺等几方割据政权并立。而刘仁恭、刘守光父子的桀燕国,已经被魏、晋联合出兵讨灭,而分取卢龙与横海二镇疆土;邺王罗绍威,也因魏博镇内乱,而早已彻底内附中原王朝,尽献治下疆土于魏朝;
至于北平国王处直,当初于朱温梁国势力彻底被驱逐出河朔地界之后,便倒向了晋国……那么如今看来,李存勖仍要搞外交战略,那么他下一个要拉拢的目标,于河朔之地的确就只剩下那赵王王镕了……
第664章 你们大人物去争,就让我安乐享福不行么?
赵国国主王镕,沉溺于酒色,不但贪图享乐,还将政务都交由阉宦、佞臣打理,可以说他基本已是个废人了……李天衢思量着,不过由他掌控的赵国,还具备一定的实力,毕竟按史载线王镕倒向李存勖之后,后唐与后梁大战,赵国也时常会派兵援助,也能够做为一路牵制。
只不过在梁、晋(后唐)双方一致摇摆不定的王镕,之所以后来会彻底倒向李存勖,不但是因为那个李亚子,外交手腕比他父亲李克用更为成熟,也是因朱温后来也有兼并赵国的野心,又发现本来向他称臣的王镕与晋国使者来往密切,是以便于掌控魏博镇之后,便派兵大举进攻赵国……
而李存勖发兵援救王镕,于柏乡大败梁军,这才一举奠定了赵国对晋国的从属关系。
所以李天衢心说我现在并不急于对赵国出手,而把王镕生生推到李存勖那一方阵容。而晋国也仍将处心积虑的拉拢,那么身处于魏、晋两大国夹缝当中,赵国又会如何抉择?
李天衢忽的又想到,王镕现在无心政事,现在赵国大权也都由他宠信的弄臣所掌控。可他的近臣之间争权夺势,也是相互对立,那么在倒向哪一方的立场上,会不会也将有严重的分歧?
何况还有那个拜王镕为义父,如今改名做王德明的张文礼……按史载线那厮便是趁着赵王身边近臣内斗,而忽然发动兵变弑主篡位。李天衢可还记得,上次与那贼子相处时,已能瞧出他有意要争取魏朝的支持,而图谋上位的意图……那么面对魏、晋两国的拉拢,是否也会导致赵国国内的一些大事,比起原本的轨迹也将提前发生?
……
王镕最近很烦,因为他很不耐烦。毕竟向魏朝称臣,是为了保住身为君王奢侈糜烂的生活。有强国大朝可以倚仗,谁也不敢来动我,那么该称臣就称臣,该进贡就进贡,反正税赋可以向治下老百姓去争,我不照样还是安然享乐下去?
可是王镕也同样不敢得罪晋国,现在的他也根本没有要与李天衢、李存勖那等雄主竞争角逐的雄心壮志,甚至如若可能,王镕尽可能也不想与那等大国国君过多来往……坐享赵国基业,也足够我快活一世。每天吃吃喝喝,还有无数佳丽美妾伺候着不香么?闲暇时再请方士道人们炼鼎炼丹,研究下长生不老的门路……干嘛非要打打杀杀的去争?
然而晋国客省使李严,又奉李存勖旨意屡番出使赵国,虽然按他主公的吩咐,对王镕也甚是恭谨……即使不便明言,可是李严也曾向王镕暗示,以赵国的处境而言,更益于同晋国联合……
本来王镕安于现状,他也不想做出任何改变。然而他懒于治理国事,也早将大权交托到宠信的近臣手中……而晋国使臣李严,按他史载事迹,于出使前蜀之际,既然能立刻断定后唐发动大军灭蜀的时机已经成熟,眼下也已掌握赵国内部的形势,是以又把主意打到了赵王身边的阉宦权臣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