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方今天下称帝建元于中土者,唯朕与朱温、李天衢三个。而魏国灭梁,朱家帝业覆亡,任他李天衢吞并梁国之后再是势大,与朕不还是东西各帝一方?如今就算给他几分薄面,我大蜀与他魏国平起平坐,他若意图兴兵来犯,也讨不得任何便宜,届时恐怕还要让晋王有机可乘……如此魏国又怎敢妄动?”
早年以杀牛、偷驴、贩卖私盐为生计的无赖之徒出身,曾被乡里乡亲唤作“贼王八”的王建,如今却也能称雄于蜀地,而称帝建国,打下一片的江山也算是从割据诸藩当中脱颖而出……当然权谋心术也甚为老辣。
然而王建做为朱温灭唐称帝之后,而急不可耐最先也要以皇帝自据的一方君主,不但极为看重虚名,又极好面子。当初与梁国做邦交来往时,便因朱温那边的国印标示“大梁入蜀之印”,寓意梁国把蜀国当做唐朝时节招抚的夷狄看待,便激得王建勃然大怒欲斩了来使,而后虽然作罢,但是于朱温被他亲子朱友珪弑杀之时,王建派使臣李纮前去吊唁,国印印文便针对性的刻上“大蜀入梁之印”……
所以既然都是称帝的君主,不管是朱温还是李天衢,哪怕蜀国国力稍逊,王建从排面上来讲,也决计不甘落在下风。
然而王建嘴上对殿中一众臣子虽如此做,他心中也不由念道:
本来朱温遇刺身死之后,梁国日渐衰微,可恨朕却没有把握住机会……如今换做李天衢掌控关中,他魏国却是锐气正盛,以后与其相处,也少不得要劳心费神了……
第637章 东西各据一帝?我从来没把你当成劲敌
又想到以后要与李天衢多打交道,王建忽的却感到心中一阵怠倦与不耐。即便现在场面上仍旧要以蜀国帝君的身份思量如何与魏朝对持,但随着年龄渐长,王建处理国事时也显得愈发意兴阑珊,似乎以往的雄心壮志也被岁月磨平了太多。
王建心中感慨,心想自己原本不过是许州舞阳县一介无赖汉,还曾犯罪入狱过。随后参军从戎镇压王仙芝反军,随后也终因被唐廷督军太监杨复光提拔,位列“忠武八都将”之一,直至巴蜀迎接御驾,这才迎来人生的转机。
认奸宦田令孜为干爹,统掌御前神策军,随后又趁着唐昭宗意图打压宦官势力,削除藩镇兵权时翻脸处死田令孜,而有了脱离朝廷与巴蜀之地自立的机会,先占西川、再取东川……这才得以成就帝业。随后统掌一方至今,已是六旬年纪的王建心想活到了这把岁数,也当多享享福了……
毕竟魏、梁、晋等几方雄主相互攻伐时,王建却称雄于巴蜀偏安一隅。他到也曾想过杀出两川、逐鹿中原,可是先有朱温、又有李天衢……王建自知就算要与李天衢竞争角逐,与魏国之间也必然将会是旷日持久的战事。那么即便有机会入主中原,自己只怕也没几年活头了……守住巴蜀,保存朕打下来的江山社稷便是,又何必终日劳心费神?
所以大殿当中,即便又有光禄大夫杜光庭、御史大夫冯涓等臣子针对与魏朝外交事宜上谏提议,王建却慵懒的挥了挥手,说道:
“倦了,尔等按朕的吩咐行事便是,就此退朝了吧……”
……
魏、晋两国瓜分原梁国治下疆土,大概也划分清了界线,双方又派遣使臣与周边诸方势力来往,开始在外交方面竞争较劲之时。坐落于秦岭与大巴山北域,直通八百里秦川的关隘中蜀国守军,也已奉王建旨意,就地斩杀赵岩、赵縠取其首级,并由成都派来的使臣毛文晏出蜀道北上,赶赴长安,将两颗人头呈送于魏国帝君李天衢,并趁机商两国以后来往事宜。
大明宫内,唐时被誉为“千官望长安,万国拜含元”的含元殿大朝正殿当中,李天衢端坐于上首,端详着由内侍宦官呈上的锦盒,就见盒中那两颗首级当中,赵岩的脑袋以硝石灰做过处理,虽然也已有些变形,但不止基本上仍能辨识清他的身份,大概也能看清这张面如死灰的脸上凝固住了绝望与惊怒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