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师

史夫人震惊的瞪大眼睛站起身,因为太过激动甚至打翻了桌上的茶杯:“商柏莘?”

史桁咽了咽口水:“怎么了?”

史夫人惊喜的一把捧住他的脸颊:“桁儿,你可太争气了,居然能拜到商院士,这是多少人求都求不到的,这下看香姨娘那边还怎么得意!”

史桁挑眉:“他很厉害?”

“商院士可是当世大儒,就连那些清贵世家到他面前都得低头,商家早就不知道传承了多少个朝代了,不过到商院士这代逐渐凋零,后来出了他那么个不世之才,十三岁便连中三元,十五岁正式出入朝堂,年纪轻轻便坐到尚书之位,后来更是被先帝赐给太上皇为夫子。

可太上皇本就是个极为骄傲的人,让一个年纪和他差不多大的人给他当老师,太上皇无论如何都不服气,与商院士也常常意见相左,后来先帝突然驾崩,是商院士凭借一己之力帮太上皇稳住朝堂、坐稳皇位,太上皇从那时才开始真正信服他,封他为丞相,是我朝开国以来年纪最小的一个丞相,还让他教授义忠亲王念书,什么意思不言而喻。

然而商院士却是个极为注重礼教之人,推崇的是立嫡立长,嫡皇子在世却纵容庶子,这是他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因此拒绝了圣旨,惹怒了太上皇被发配到翰林院做掌院,但他完全不在乎,反而悄悄教授如今的陛下念书。”

史桁惊讶,这世上还有这么特立独行的人:“这么说皇上也是他教出来的?”

史夫人点头:“是啊,这一教就是好几个年头,甚至当年陛下能躲过许多明枪暗箭也都是他的功劳,可后来此事被暴露,太上皇大怒,商院士为了摘出陛下就把所有罪责揽于一身。

其实太上皇对他还是很有情义的,只让他答应从此做义忠亲王的老师便不在追究,奈何商院士是个固执的人,拒不接圣旨,还说嫡庶不分会乱了社稷根基,气的太上皇直接将他发配到了姑苏,但才过了不到两年又给召了回来,让他做了吏部尚书。

但商院士跟皇上一样,看不惯咱们这些老世家,说世家把持朝政、鱼肉百姓,乱了超纲,并且开始推行科举。”

史桁佩服不已:“科举原来是他推行的。”

“科举以前也有,不过早就废弃不用了,是商院士重新捡了起来并且完善了一些制度,太上皇一开始也同意推行了,然而此举与世家利益相左,世家极力反对。

太上皇毕竟与世家情谊深厚,因此便形成两种局面,世家可以举荐有才之士入朝为官;寒门学子也可以通过科举进入朝堂,商院士虽然失望倒也接受了。

但随着科举推举的越来越成功,世家和寒门的冲突也越来越厉害,双方争斗的十分严重,最后在太上皇拉偏架的情况下,世家胜出再次控制朝堂,并且将好不容易爬上来的寒门官员大部分都赶出了朝堂。

商院士很失望,直到有一次一个他亲手提□□的官员,在世家的联手对付下被满门抄斩,他跪在宫门前一天一夜喊冤,太上皇没有见他,那个官员被折磨死在大牢,一家老小也全被押至午门斩首。

商院士心灰意,不顾太上皇挽留执意遁出朝堂,在松鹤山上开了个书院,每年只收学子两三人,自此不问世事,不过由他教出来的学生,科考就没有不过的,自从陛下登基以来开始逐渐看重科考后,那些世家反而从此极为推崇他,都挤破脑袋想把孩子塞进他的书院,可是很少有世家子弟能够进去的。”

史桁叹了口气:年轻时天之骄子,一生波澜壮阔,却在年老时对朝堂心灰意冷,这样一个人,真的太可惜了。

史夫人讲完,又兴冲冲的去准备拜师礼了:“商院士是个喜好风雅的人,等等,我记得我那里好像有一块上好的田黄,用它做拜师礼再合适不过,对了,还有你明日就该去书院了,我得赶紧给你准备好文房四宝,还有衣服吃食这些。”

史桁无奈打断:“娘,用不着,今日商院士说了,把该交的银子带够,然后再把自个儿带去就行了,他不收拜师礼,文房四宝只许用书院准备的,吃食也只许吃书院做的饭菜,谁要是吃不了苦就尽早回家,别给他添堵。”

“啊?”史夫人有些讪讪:“那娘去准备银子,多准备点儿。”

史桁便摇摇头任由她去忙了,脑子里还想着刚才史夫人跟他说的那些事,心里对商院士也多了一些崇敬和向往,这个人以后就是他的老师了。

天还不亮,史桁就被激动的一晚上没怎么睡的史夫人从床上挖起来:“都什么时辰了还睡,赶紧起来,当心第一天迟到。”

史桁瞟了眼外头的落地钟,捂住脑袋:“娘,才寅时你搞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