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小学的学费一学期是六块,书本费、宿舍住宿费、餐费又都是另算,赵报国家这会儿距离揭不开锅还远,就是压力不是一般的大。

离了夫家的陈菊并不关心这些。对于做惯了家务的她来说,要照顾三个人的一日三餐太过简单,就算让她天天打扫一遍三人各居的屋子,她也照样有很多空闲的时间。

陈菊想来想去,干脆捡起了自己的老手艺。

——犀儿村也好,独龙村也罢,这片地区的妇女都会做拼布布艺。这种布艺最初不是什么“艺”,只是村里的妇女舍不得看着做衣服裁下来的布头被丢弃,就用利用这些小碎布拼出各式各样的形状,将碎布缝成好看的坐垫、包包,甚至是拼成瑰丽的彩色图案,缝在衣服、帽子或是鞋子上。

秋秀玲经常去县城,有时候是为了办事,有时候是为了补充粉笔、铅笔、墨水这样的物资。她多走两步路去裁缝铺绕一圈,就能给陈菊带回来老大一兜碎步片打发时间。

陈菊虽然好些年没再做过布艺了,但家里缝缝补补的事情向来都是她在做,她针线没离过手。

不过做了半个坐垫,陈菊已经完全找回了手感,裁起布片来跟摘花瓣般轻巧,把布片一片片缝合成向日葵的时更是飞针走线都不需要用眼睛看的。

山里闭塞,布料来之不易,山里的东西也很少外流。姑娘们做出来的拼布布艺大多都是送给家人,或是缝在自个儿的嫁衣婚鞋上。布艺做得好的姑娘会被认为心灵手巧,适合娶回家当媳妇儿,布艺本身却是换不了钱的。

瞧了一眼独龙村下头日渐平坦的公路,叶棠转头就在薄薄的半透明信签纸上给陈菊画了些花样。

叶棠画的花样有些难,秋秀玲看的那叫一个一头雾水。可陈菊一看就明白叶棠脑海中的布艺构造,竟是笑着做起了叶棠画的花样。

而谁都没想到,日后陈菊竟凭着这一手拼布的技术,吸引了来自全世界的目光,并成了国家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

第73章 慧女移山23

叶棠说自己开始学习高中课程的内容了, 这是实话。只是她自学的时间远比秋秀玲教她的时间要多得多,毕竟秋秀玲还有一整个独龙小学要管、要教。哪怕这三年里独龙小学又来了另外两位支教的女老师,秋秀玲要做的事也没少上多少——四年前第一批入学的孩子们渐渐展露出自己在学习方面的偏向与学习能力上的高低, 随着更小的孩子们逐年入学, 独龙小学已经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不分班了。

班级一分,老师要做的事情也直接翻倍。身为学校创立者的秋秀玲不能再以单纯的教师身份站在讲台上,她还必须承担起作为学校校长的义务。

校长的义务是多方面的。对内,秋秀玲得去说服那些不愿让儿女上学、或是让儿女上了一段时间的学后就断定上学没用的山民们。对外, 秋秀玲得想办法保证课本、教辅、粉笔、教具等等物资能够到位。为了让物资能够到位, 秋秀玲又不得不去筹集资金。为了筹集资金,秋秀玲又得去和县领导、市领导、省领导, 乃至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阐述独龙小学的来之不易,以及独龙小学存续下去能够带来的积极意义。

独龙村的人都很羡慕秋秀玲能够三天两头地往城里跑,却不知秋秀玲身上的担子与压力有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