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的都有茶商,盐商,药材商人,这些大族盘踞在地方上,族里有务农的,经商的,专门读书可见的,都有不同的分工,互相支援,互通有无,结成了根深蒂固的势力网。
谢继宁把和这些童生沟通的内容当做培训,但是宁州上下都认为谢继宁在讲学,在表达自己的为政思想。
这些童生听完谢继宁的讲学回家,家中之人都赶紧问询。
郑家有两个童生,一个年方十八,一个十九,一回到郑家集,就听大嫡长房的郑承荣来请去见面。
“侄儿拜见叔叔,”郑大方,郑大余两个人恭恭敬敬的朝着坐在上方的郑承荣行礼。
“你们两都坐下陪我喝杯茶,仔细和我说说,谢大人给你们讲学,讲了些什么。”
“三叔,谢大人给我们讲了农学……”
叔侄三人从白天说到晚上,晚上点起蜡烛说,将谢继宁讲的要大家到乡里去,去采风,去了解地方,去给扫盲,去开办义学等等这些都说了出来,毕竟谢知州说过,可以和家人说,不需要隐瞒。
说的人越说越兴奋,听的人更是颇有感触,“谢知州竟然如此大才,如此野心,历来政令都是只到乡间,都由乡绅大族把控,没想到这知州竟然想出了让你们下去。”
“三叔,谢大哥说得对,大丈夫应该为民做主,不怕困难,宁州是我们的家乡,是我们的根,宁州有各种不足,所以需要我们去努力,去改变他。”
郑承荣见两个侄子一脸敬佩的说起谢继宁,“你们两不想回福州了吗?你们回来是为了科举考试来的,你们沉淀多年,族里商量是要你们一鼓作气的科举的,怎么你们想留下了吗?”
两人对视一眼,坚定的说道:“考试自然要考的,但我们从小关在书斋念书,不识五谷,不懂农事,不懂人情,一切都是纸上谈兵,我们想沉淀一二,三叔成全。”
说完,两人忐忑不安的看着郑承荣,郑承荣道:“你们自己和你们爹娘说,我没有意见。”
“三叔,你多帮侄儿美言几句,侄儿感激不尽。”
“是啊,!三叔,之前过年我爹爹给我送了一个难得的摆件,我这就给三叔送来。”
经不住两个小辈的痴缠,郑承荣答应帮忙美言几句,绝口不提自己打算长住宁州,方便注意知州府的动向。
这样的场景不仅仅出现在郑家一家,其他家也都出现,毕竟这些人听谢继宁,文景逸讲学讲了快一个月,一定能听出一些东西,方便大家揣摩两人。
作者有话要说: 感谢在2022-05-13 02:25:54~2022-05-14 23:57:08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jjcat、21387747 10瓶;大大半 7瓶;我的小幸运 5瓶;二崽崽 2瓶;小非 1瓶;
第276章 (第一更)
谢继宁和文景逸对这些都是早有意料的, 因为这是他们两个的有意而为之,宁州的建设不能依靠官府的力量,更多的是要依靠宁州人的力量。
官府发送了很多相关政策资料, 但是官府发布的关注度比不上他们自己打听的,大家都能相信自己想尽办法得来的消息。
所以两人在讲学培训的时候,有意的透露很多的消息,这些消息伴随中这些童生回家,都流传开来。
不仅仅是童生, 州学也是谢继宁关注的重点,有谢继宁支持,孙子美等人整顿州学很顺利,先是每一个月一次考试, 三次不过就清退。
然后严格管束距离, 不要说带青楼女子进入州学,就是带丫鬟小厮都不行,州学提供后勤, 其他的事情学生自理,不仅仅是学子被整顿, 州学的官吏杂工也都在整顿的范围。
严格约束他们的行为,一旦有徇私枉法, 重小利之人, 都是该离开的离开, 该整改的整改, 一通操作下来, 整个州学都空了一大半,学子缺少,夫子也缺少。
孙子美等几个州学的官员有些着急, 谢继宁倒是不慌不忙,反而借此机会修建一下州学,州学的很多建筑都破旧,都需要修补,里面的藏书阁的书竟然还没有谢继宁的私人藏书多,
就是后勤相关也都做得很不好,谢继宁一声令下,整改就开始了。
谢继宁和孙子美都是怀安县人,受到稻香书院和观一书院的影响很深,所以整个州学的设置的时候和两个书院类似,很容易就找到两者之间的联系,多年之后还有人为此津津乐道。
忙起来的时候时间是过得很快的,谢继宁一直在忙碌,一方面剿匪工程稳步推动,另外一方面,修路的事物繁忙,涉及到众多的利益,谢继宁不仅仅让属下盯紧,自己也经常下去巡视。
在忙碌中,秋天到了,今年的宁州难得的有一个大丰收,宁州官府的劝农政策初见成效,或许是前些年宁州的各方面都很低沉,今年小小的丰收一下,大家都很喜悦。
因为衙门的一些政策,大家都感受到了好处,百姓对官府的信任度也都有提高,衙门里面的鸡毛蒜皮的小案子多了很多,大家都愿意找县衙的人来处理案子,而不是像之前一样,有事就约上人就械斗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