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听到这话, 赶紧悄悄的就散开,媚上不媚上的, 私下说说就行。
现在万岁爷这么喜欢谢继宁,谢继宁媚上, 那轻易被媚的万岁爷又算什么, 昏君吗?在翰林院这样的地方, 说这样的话, 是自寻麻烦。
说话的人乃是翰林院编撰, 姓赵,也是上一科的状元,已经在翰林院三年了, 如今见大家都散开,自知失言,也悄悄的回自己的位置去,坐下闷头不说话,减少自己的存在感。
姚维方和王弘绪紧张的跟在小太监的后面,双手紧紧的抱着这这两天整理出来的资料,心里既激动,又紧张。
“微臣姚维方”“微臣王弘绪”“参见陛下!”
“起来吧!继宁说你们两个各有所长,对于河道治理也有不俗的讲解,你们两个也讲讲吧。”
两人来的路上都已经心里想很久,此时见到永安帝也还是紧张,但是两个人都非常清楚,这是谢继宁给他们提供的最好的机会。
姚维方悄悄的擦了擦手心的汗水,然后说道:“回万岁爷的话,家中有先辈留下的治理河道的一些经验,臣自小读书,对其中也了解一二。”
永安帝点头,姚维方的家世他自然知道,乃是山东有名的家族,前朝的时候,姚家的一个先祖曾经官至工部尚书,因此对于治理河道有研究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黄河数次改道,既影响原地的百姓,又对改道后的百姓造成灾难……”姚文方一开始紧张,后面说道自己擅长的就忘我了。
谢继宁和王弘绪一起时不时的补充,并且将资料还有画下的大致地形图都拿出来,工部的人在这方面都是专业的,自然能听懂三人所说的非常有可行性。
虽然还有一些不足,但是大方向完全是没有问题的,不足只是一些细节方面。
三人年纪太小,都是在书斋里读书,没有真正的实地考察过,能总结出这些来已经是很不错。
工部尚书看谢继宁还有姚维方的眼神越来越亮,如此人才,合该是自己工部才是。
就着三人的资料,就开始讨论起来,越讨论越深入,直到三人再无话说,才让三人下去。
“你们三人将这些东西整理一下,写一个折子,交给你们大学士,然后拿到朝堂讨论一下。”
“是,”
三人兴奋的告退离开,永安帝看在姚维方和王弘绪两人下意识的让谢继宁先行,然后在其后半个身子走路,就知道谢继宁这个已经收复那两个人。
三人中谢继宁最小,出生最差,另外两家都是前朝都有人在朝廷为官,家族根深蒂固,谢继宁只是一个小小的农家子而已,无依无靠,竟然能凭借自己的实力折服两人。
工部尚书自然不知道永安帝想的是这些,兴奋的说道:“万岁爷,臣有事相求,”
“你说,”
“这一科的进士已经快三个月了,各部门已经在讨论二甲三甲进士们任职,翰林院人才济济,不如将今科一甲的状元榜眼给工部吧!工部官员少,还常需要出京。”
工部尚书吴伯中眼巴巴的看着永安帝,户部尚书郑煦也马上反应过来,赶紧说道:“万岁爷,户部也需要人才,这状元探花都合适。”
“按例一甲要在翰林院学习三年才调任,”
“万岁爷,这既然万岁同意他们到六部,何需三年。”
吴伯中当年考翰林院的庶吉士,没有考上,后在外为官多年,治河有功,才调任京城。
年轻的时候心心念念庶吉士,如今官至尚书,才发现这翰林院有用也没有用。
当年和他同科的有人从翰林院调出来,在其他部门,有顺顺利利的,也有蹉跎多年的。
还有的在翰林院多年,如今仍然是一个六品小官。
永安帝对三人献上这么一个好的‘策’,也很满意,笑了笑说道:“朕允了,姚维方去工部,王弘绪去户部,至于谢继宁就在翰林院,从六品升为六品侍讲吧,等他们将折子呈上之后,圣旨就颁下去。”
“是,”几人齐声回答,工部尚书和户部尚书对视一眼,看来万岁爷对谢继宁颇为重视啊!
最先收到这个消息的是吏部,官员的升迁变动,都要经过吏部的手里,谢继宁三人进入翰林院没有多久,就要有变动升职,引起了林庭方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