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伦人认为天空像圆罩覆盖大地,日月星辰各自具生命,各自移动在天罩上。
而古印度人认为大地是由四只大象背驮着的……
这些观点奇奇怪怪,都是人们凭借眼前看到的现象,然后大胆猜想得出的结论。
直到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才提出稍微靠谱一点的“地心说”。
然后,在1543年,哥白尼提出了更准确一点的“日心说”。哥白尼认为,太阳居于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沿着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
可以说,人类对宇宙的发现探索,就是一个不断纠错,不断完善的过程……
现代科学认为,太阳只是银河系的一颗普通恒星。银河系,只不过是茫茫宇宙中的一个普通河系。连“日心说”也被否定了。
然后呢,人们还知道什么?或许,现代科学的认知依旧是错误的……
渺小的人类,曾经——从未发现外星生命,连点影子都没见到过。唯一的发现就是诺亚号飞船,但是外星生命呢,并没有发现,它们去哪儿了?没有人知道……
在地球爆炸后的一年里,人们不得不踏入星空,结果竟然在火星发现了外星生命!
虽然只是一些连原核细胞都不如的病毒。但这又意味着什么,人们能从中解读出什么?
“这便是本次科学探讨的主要目的。我们想要集合大家的智慧,探讨整个宇宙的生命、智慧以及文明。”在会议中,一位女性科学家率先说道。
本次探讨的发起人是天文学家汤姆逊教授、生物学家罗曼博士,还有一位名叫海格尔的女性天文学家,她是本届会议的主持人。
于易峰坐在下边,只是一名普通听众。
在座的许多科学家神情严肃,于易峰甚至品读出了一种不怎么舒服的意味。很显然,火星病毒的发现,对人类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
火星病毒不是被人类攻克了吗?据说连基因测序都快出结果了。为什么还不是好事?他只是有些纳闷。
第三十六章 生命普遍定律
“各位,请说说生命是什么?生命的定义是什么?”那位女主持人率先发问道。她名叫海格尔,是一名天文学家。
听到这个问题,在座的各个科学家们开始交头接耳。
生命,一种非常神奇的东西,这一个概念听上去简单,但在科学界中,尚无特别好的定义。在一些教科书中,将生命定义为会繁衍、会主动摄入能量的物体。
但人们似乎更倾向于通过自己的感官,来定义一个东西到底是不是生命。会动的?会主动摄取能量的?还是会繁殖的?
一辆汽车,能够摄入能量也会动,但人们认为它是死物,不具有生命特征。
一台先进的机器人,根据程序,能自动摄入能量,甚至可以自我复制,当然也不算生命,这是一般人的观点。
“一个有机的,从自然界中诞生的,会主动摄取能量,并且能够自我繁殖的低熵体,姑且称之为生命。可能……狭义的说如此。”这是于易峰的结论,也是一般科学家的看法。
好吧,这样定义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暂时不去考虑“自然诞生的”这一条件到底应该怎么定性。按照这样的定义,这些火星病毒应该算得上是生命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