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没有统一的管理,大夫中藏着不少庸医,元清帝看过的案宗中,便有不少祸事都是因大夫误诊而引发。
所以他明确点出凡是挂着大夫名号出来行医的,必须得考取行医证,得到太医院的肯定,否则不得为他人诊治开药,而百姓若找了无行医证之人治病,出了事概不负责。
至于如何考试,如何发放行医证等等细节,便由元佩梁平安和太医院院使杨仲仁负责决定。
而医学堂设立,便是为了日后广布卫生站做准备。
因学医并非科举,所以凡是愿意学的都可以去医学堂报名,太医院御医之上皆可为师。
待这些学生学成通过考试后,便可以分派到各府各县,一直到乡镇的卫生所中,为百姓行医,治病救人。
不过这至少也得需三五年,所以目前最重要便是已在坐馆行医的大夫。
这一消息通过时报,在会试放榜后第五日放出,顿时天下哗然。
尤其各地开设医坊的,激动得难以遏制。
从工商一跃到官,如何不激动。
更有不少原本并不经营药材的商人立刻转行,或者多加一行,开起了医坊,一时各地原本隐在山野村子中的大夫变的抢手起来,医坊需要有大夫才能开馆,且时报明确规定,一家卫生所至少得有一名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