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子里面的一家人都聚集在了村长家的大院坝上面了,因为今天,有一个重要的事情要做,就是打糍粑!
打糍粑,所谓糍粑,就是用煮熟的滚烫刚出锅的糯米,放进一个缸形的石头里面,几个力气大的男人,拿着两端粗大,呈圆柱状,中间细杆状的工具来打糍粑。
一般两个人,按照节奏,一人一下的将粗大的一端捣向滚烫的糯米,本来已经熟了的糯米遭受到强大的冲击,米的形状渐渐改变,逐渐变成一团,就跟年糕的形状一样,但是很有粘性。
等到两个人打累了,就换人继续上,直到里面所有的糯米都变成了一整团,完全看不出米的形状,就是一团膏状物,有粘性的热乎乎的糍粑就完成了。
然后两人就用工具的一端锤向糍粑,借助糍粑的粘性将糍粑带出,放在早就洗干净抹上蒸了的熟清油的桌子上面。
一旁的女人们早已准备好,一个个手摸上清油,将一大团的的糍粑分成一个个小团,然后将一个个小团揪下一块,按压成一个手掌大小的圆饼状,在一个上面摸上清油再码上另一个,一摞码个四五个就可以,重新码下一摞。
本来滚烫的糍粑,在被按压成圆饼后,随着温度的降低就稳固在圆饼的形状了,不再是开始的软糯,而变的冷硬,这样子的糍粑可以在密闭干燥的情况下保存很久,上面时候想吃了,拿着烤熟或者蒸熟都可以。
八月十五的日子,是这里的人们一起打糍粑的日子,月饼这种在他们看来高贵的东西是很难吃到的,于是改用每家几乎都有的糯米做成的糍粑替代,用这个来孝敬月亮菩萨。
而且这东西又容易保存,实惠,方便,更容易被接受。
估计是陈依依穿越的时候,地点和这里差不多,这里的风俗竟然也和自己现代老家的查不到,只是自己老家并没有一定要在八月十五打糍粑的习惯,快过年的时候或者其他的节日,都会几家聚在一起打糍粑。
所以陈依依对打糍粑了解的很多,八月十五这一天,王氏告诉陈依依要打糍粑的时候,陈依依惊喜之余更多的就是怀念。
这里打糍粑是一村子人一起打,所以不可能只是几个人打,基本上没家的都是自己家的男人打,自己家的女人在一旁趁热压成圆饼。
至于孩子嘛,多半是凑热闹,女孩子就也来先学着,男孩子就是来混刚出来的糍粑吃的,那是又甜又糯又香,因为看着过程,更加觉得好吃了。
加工糍粑的石头缸只有打糍粑的时候用,一般人家都是没有的,只有村长家有一个,大家就在村长家局聚集起来,按照顺序打,桌子也是村长家的,摆两张洗干净的桌子给大家用。
而弄糍粑饼的清油,是每家每户自己蒸好了带着去的。
打糍粑的事
今天一大早邓氏就开始蒸清油了,像这种大日子里面的东西,基本上都是邓氏自己来动手,这样才好彰显自己是一家主位。
家里面的男人都去,而陈新华因为十二岁,去要糍粑吃这个年纪太大了,打糍粑,这个年纪的身板完全不行,又因为要上学堂了,就干脆留在家里面先练字。
说道练字,陈依依又一次对于陈老爷子的思想刮目相看了,不过这次是正能量方面的,因为陈老爷子一口气花了十两银子,给陈新华买了上好的笔墨纸砚,文房四宝,样样不少。
最贵的还是有一本名家的字帖,专门买给陈新华练字的。
这段时间陈新华就从最基本的练起,基本上是足不出户了,一直未了上学堂做准备,不过,陈新华是自己不想出去玩只想练字,还是迫于谁谁谁的压力就不知道了。
但是即使这样子,陈依依还是想给陈老爷子重视学习的态度点一百八十个赞,这个思想好。
留下的不止是陈新华,刘氏也留了下来,因为她还有一个不足周岁的孩子呢,而且家里面的人到时候回来了,肯定是饿了,尤其是打糍粑的几个男人,那可是体力活呀,尤其是陈家今年的糯米多,又买了新铺子,家里面还有孩子要读书,陈老爷子就准备打很多糍粑,也想在这个日子里面好好的炫耀一下。
刘氏留下来就是必要的了,要为正好还要有个人给家里人做饭,一回来就好吃饭呀。
蒋氏,邓氏最近也是看不惯蒋氏的紧,本不想带蒋氏去的,可只有自己和王氏来弄的话,怕人手不够,虽然蒋氏是个懒婆娘,但这个时候还是顶的上用的,只是,希望她不要偷吃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