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王的严令下,当初占了中楼三城的辽军并不像无耻的鬼子兵般烧杀抢掠,一来二去,竟让百姓们习惯了与他们相处,似乎忘了他们过往打草谷的行为一般。
是人都有主观性,大周军也没法强求,最终只强行带走了沈逸指定的几项资源之后,就退回了赤霞盆地,并在这里预设伏击。
许久之前,沈逸也带过兵,也在这里战斗过,不过那时候是反击战,威远军准备充足,敌寡我众,后勤保障又足,闭着眼睛都敢打。
可如今不论是北辽还是大周,都有不下于二十万的兵力,就算不是举国之力,亦可称之为决战。
这一战谁败了,国运基本也就断了,面临的是完全不一样的心理压力。
但天公好似不想看到这一场决战,自周军撤回赤霞盆地之后,连绵的春雨袭来,搅的道路泥泞不堪,断了两边决战的势头。
泥泞路段不仅不利于奔跑冲锋,更不利于装载铜炮的车架前行,辽王无论如何是不可能在这时候打过来的。
提前预设的伏击泡汤,大周军队只能另作打算。
好处也不是没有,拖延的时间足够赵明月给摄政王和小皇帝去信,让快马将北境的最新情况告知朝廷。
看辽王的阵势像是想决战了,大周虽未稳,但也绝对不能怂,瘦死的骆驼还比马大呢,七拼八凑,怎么也要凑出三四十万大军来。
人数优势,一向是中原最大的优势,人海战术虽然简单低级,但海到了一定程度,也最是有效。
沈逸虽然在崇平也养着兵,但却未曾提出来。
因为崇平军撑死了不过两万多人,先前征伐西域,如今大概就在两万左右,等把崇平军的铜炮翻山越岭拉过来,黄花菜都凉了。
不过沈逸也没有藏着掖着,让马杰去崇平,把火枪营给调过来。
铜炮运输不方便,火枪却是一只手揣上就能走。
在往来通信的过程中,北境也不是全然无变化。
斥候探到辽军入主了中楼三城之后没多久,一个不好的消息也传了出来。
中楼的辽军对外宣称,他们是向康王投降,而大周朝廷的儿皇帝畏惧康王之声势,居然派兵阻拦不接受投降,无能无德,不配皇位,康王宣布拥兵自立,另起炉灶搞一个新朝廷,亦定国号为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