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页

胤禛的心情和三阿哥差不多,而照顾他们保护他们的人只觉得与有荣焉。一行人就带着这种心情回到京城,迎来了冬至。

两人回宫复命,非常默契的遗忘掉,他们离开临汾时百姓夹道相送那一幕。可是康熙不信四阿哥会按规矩办事,所以哥俩前脚出宫,他就把随行侍卫招来问话。

胤禛下了封口令,侍卫们搞不懂明明好事四阿哥要干么藏着掖着,虽然想跟朋友家人嘚瑟分享,却不敢开口。

皇上问起,侍卫们得了圣谕,眉飞色舞,口若悬河,从四阿哥斩杀官员,到百姓相送,与有荣焉的结尾,“两位阿哥还担心人心浮动,百姓容易受人挑唆,奴才当时偷偷看一眼,有的百姓都哭了,他们一定非常舍不得两位爷离开。”

康熙和太子面面相觑,“确定不是山西的地方官员强制百姓去送的?”

侍卫瞪大眼,不敢相信,“皇上你怎么这样想?”仿佛康熙说了很侮辱人的话,“街上连一名衙差都没有,只是几位看起来很有学识的先生组织的,如果不是百姓自发的,他们怎么可能排排队站好。”

康熙一噎,挥手让侍卫滚蛋。他潜意识里担心胤禛在民间的声誉高过太子,所以一直放任有损胤禛声誉的流言,然而,山西一行,居然受到当地百姓跪地相送。

待门关上,康熙望着太子,动动嘴想说什么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太子晒然一笑,“胤禛好样的,儿臣就知道他去赈灾最合适。”

这不是康熙想听到的。

太子又说,“胤祉这几年一心做研究,没想到能和胤禛配合的这么好。”

康熙心塞,太子到底知不知道他担心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