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就是黑洞吞噬,也能够裂解中子星。
黑洞的吞噬速率是有限的,特别是小型黑洞,不可能一下子就把质量庞大的中子星吞的干干净净。
一位天学家,在电脑屏幕上画了一幅模拟图,示意道:“黑洞吞噬中子星,将分成两种状况。”
“一种情况是中子星被解体,大半被吸进视界,小半被亚高速抛离视界,剩下的部分质量,重新组合成各种重元素,游荡在宇宙中。”
“第二种情况是中子星在黑洞附近的吸积盘中,吸收了更多的物质。黑洞附近,不大可能什么东西都没有,于是双方开始争抢物质。中子星的质量大了,引力更强,也就更密实了,达到临界值后,成为了黑洞。两个黑洞合并,到底会不会产生我们所期待的奇异物质,暂时不能够知晓。”
第两百八十九章 大工程
讨论完这些,所有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们,都接受了一个新的任务:物理学家将继续验证这个方案的可行性,天文学家将尝试着寻找有可能发生撞击的中子星,或者有可能被黑洞吞噬的中子星。
放在银河尺度,这种天文现象并不算罕见,几千几万年下来总归会发生那么一两次。但最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那种,如果距离太远,人类飞过去需要几百万年,也就没有太多的意义了。
就像2017年发现的中子星对撞,距离人类的距离足足15亿光年!如此遥远的距离,就算铆足了劲,意志再坚定,也不可能过得去啊。
另一方面,如何在中子星附近,对飞船进行有效防护,如何进行观测,成了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必须先考虑起来。
“璀璨银河号”根本抗不下中子星撞击时候,产生的巨大伽马射线,只要距离近一点,撞击的余波就足够人类吃一壶的了。这艘飞船更不可能接近黑洞,开玩笑,就连中子星都承受不住黑洞的撕裂,更何况人类的飞船了。
但是,如果远远地进行观测,距离不够,数据不足,所有的心力也就会白费。由于开会已经开了很久了,这些技术上的难题一时半会也解决不了,所以舰长干脆宣布会议结束。
“各位女士,先生,关于曲率科技,确实是难度极高的技术,至少耗费数千年的时间,我们一时半会间急不得。各实验室先行探讨各项工作的可行性……”
会议结束后,一群人又急匆匆地从房间中走了出来,讨论的声音就像菜市场一样热闹。虽然已经讨论了很长很长的时间了,人们的谈兴不减。
“不可能有任何材料,承受得住这么强大的磁场!飞船接近中子星,风险太大了,指不定一道电磁脉冲,就能够把飞船给打瘫痪!”
“是啊,这可怎么办?而且飞船上的人类怎么办?近距离观察中子星?找死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