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郭弋卷起袖子,眸中放出光:“求之不得,哦,明月……”王庭甫的神色微微一尬。苏安呛了大口酒,抓起琵琶要抢救,顾越拉住他,应声对完下句。

一客难寻春朝路,

骅骝不识南北尘。

但说飞雪如杨花,

依有醉游曲水人。

无名氏谢过顾越,说自己南下任职,马到长乐驿却怎么都不肯走,似乎不甘心为功名而奔波。顾越笑了笑:“懒马认驿,赶紧换一匹得了。”驿丞照办。

如此,一处关驿,一处风流,苏安随着使团走走停停,记住了长乐驿的别离之味,潼关的天堑之险,冀州的上州之政,先禹之德,尝遍地方风味,听遍民间小曲,终于在一月之后,抵达了范阳道的首站——沧州。

沧州印象,一条永济渠。

经过先前的一番“牵丝线”,顾越多方打听,初定了此次宣政的两处突破口,一是沧州永济渠的粮草转运,二是幽州蓟县的铜铁冶炼,必先顺着其中关系,切断地方官员和薛家之间的利益瓜葛,才能为朝廷后续的和平撤藩铺平道路。

当日,天晴,使团入州城,宣抚副使周全咳疾缠身,自行休息去,顾越几人留在公堂,先和别驾、长史、司马传达朝廷的礼章,再和录事参军、司功参军这两班子直接与礼部对接的官员聊天,而后,听长史汇报各郡县的风土人情。

“沧州六郡,百七十县,河海之地占其中三一,漕运便利,盐业发达,商贩交易往来,能通东夷;而在平原之处,土地肥沃,水文适宜,麦谷、棉花等作物的产粮高,年年有余,是故,沧州亦能产物,亦能运物,有‘辽东粮仓’美称。”

长史在当地德高望重,说起话来滔滔不绝。顾越一边翻阅卷宗,一边问道:“阿苏,要不要先去休息?”苏安打了个呵欠:“我只想去永济渠,亲眼看看前朝开凿的运河。”顾越道:“好,听你的。”长史愣了一下。

顾越拿起羊皮地图,沿着永济渠挑选,指出一个东光县:“就这地方如何?据载,历史悠久,风景宜人。”王庭甫和郭弋对视一眼:“甚好甚好。”

长史颇有些意外,往年礼部使臣宣政,都是以结交当地的刺史为目的,还没有急着要去郡县巡视的,况且眼下正值多事之秋,军器监、都水监、工部、户部的官员例行督查,也大多避开是非之地,潦草过场,唯顾越,偏往火坑里跳。

“顾郎,夜里沧海楼设宴,有沧州特色炭火鸡和羊肠子,别驾和司马好行对字令,待和刺史一起赏了地方曲《卧牛城》,再去东光县巡视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