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页

1986年,中关村“菜地里长出了计算机”,各种以微电子产业为主的高科技公司纷纷出现,呈现百花齐放的盛况,开始慢慢有“电子一条街”的说法,科技企业实体达140家之多。

1988年5月,鉴于中关村的高科技企业数量群体发展的规模和条件,为了推动科学体制改革,加速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北京市在海淀区规划出一片范围,建立外向型、开放型的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

由相互连接的白石桥路、海淀路、中关村路及附近区域组成整个试验区,包括电子一条街在内,给予优惠类的政策、服务,用来鼓励、扶持高新科技企业,构成了海淀高新技术园的雏形,至此,中关村雏形渐成。

之后,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加快。

“知识创新工程”的启动,再度确立了中关村在全国的地位,成为全国高科技最为集中之地。

北京市以中关村为核心,拟建全国最大的集研发、孵化、培训、生产、贸易、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软件产业基地,让中关村成为高科技的代名词。

位于首都北京的中关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及无与伦比的政策支持。

良好的开端:抢占新兴工业先机,以电子一条街扬名,开创了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先河,成为全国各类高新技术区的鼻祖;

机遇:抓住知识经济契机,成为全国科技经济创新的重要基地,让中关村发展更加迅速。

政策优势:中关村及时获取信息,争取优惠政策,占尽政治中心北京的天时。

地理优势:北京又是全国文化中心,有几十所高等院校和上百个科研机构,保障人才;

中关村区内及附近就有中国科学院、北大、清华、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学院。北京农业大学等一批科教中心,说是人才摇篮都不为过,毕竟国内数一数二的大学环绕四周。

中关村就近获取知识技术,促进了产业化,坐享文化中心北京的文化核心区之地利,可谓得天独厚。

事业部建立了“人才绿色通道”,促进了高层次人才的内外交流,中关村又有了“人和”之环境。

天时、地利、人和,中关村兼而有之,成为“中国硅谷”,也就理所当然了。

从北京市西北边镇小区一村到海淀园,再到五园一区,形成了中关村,而中关村则一直是我国高新区的龙头区域,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