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8章 炸坟
今天是大年初一,所以出个春节特辑,与上述剧情无关。
在我们浙西老家,一年有三个节日是要上坟的,分别是清明、冬至和除夕。
除夕这天上坟,也是为了祭奠一下死去的亲人,同时告诉他们今天过年了。通常这一天会选择早上,在家中准备好元宝、饭菜还有香烛。在那个可以放鞭炮的年代里,还需要带上一捆二脚踢和一串挂鞭。
要说的这个故事,就是从除夕那天开始的。
我们村有个光棍叫吴长子,这个人其实很矮,模样长得也不怎么让人恭维,有个嗜好就是喝酒,只要一沾上酒那就连自己姓什么都不知道。
四十好几,还是光棍一个,平时也就靠给人做点散活为生。爹妈死的早,反正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吴长子的爹妈葬在一块他们生产队的集体林地里,那个地方往下深挖十米都是黄土。左右两侧各有怀抱的山体,呈青龙白虎之势,是块极为难得的风水宝地。听老一辈人说,他们迁过来的时候,都相中了那块地,可自古好地方早就被占满了,这里也不例外。
安县属于典型的移民地区,清朝中后期,本地人几乎全部逃离,也就便宜了后来五湖四海来逃荒的这批人。这也就造成了安县现在一个奇怪现象,村与村之间,甚至是本村的生产队与生产队之间,方言往往是互相不通的。
正因为大家都是后来的移民,对于那些山上原本存有的坟包也就采取了无视的态度。
土改时期,几乎存于地表的坟墓全部推倒,挨家挨户分一点,种茶叶,种桑树。后来这一块块的地也就成了各家的祖坟地,吴长子家的祖辈儿也都埋在那儿。
那时候没有火葬,我们那都是土葬。死后,在地上刨个浅坑,把棺材放进去,四周再砌上墙,盖上瓦,等于就是建个比棺材略高一点的房子。
干嘛呢?让尸体在里面自然腐烂,要烂到只剩下白骨,通常这个过程需要三年以上。三年以后,开棺,再请人把里头的骨头捡起来,用红布包好再送进祖坟里,这叫二番葬,也叫拣金。
这么做是基于两个原因:一,尸体腐烂会很臭,怕脏了祖坟里已经入葬的先祖;二,防之尸体起尸变,不至于炸了自家的老祖坟,也可早日发现早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