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百姓种地,无论官私,都是交两斗米赋税,但失去了田地的佃农,便会多一重剥削,那便是来自地主的租子。

地主的租子通常要比赋税高得多,一般的地主要求佃农除去税赋之外,余者通常都是五五分,甚至还有八九分、七三分的。

也就是说,佃农通常都是在给地主干苦力,才能勉强糊口。

陈利的案子给了广州的大族们一个信号,新帝不是省油的灯,千万别往枪口上撞,只要给抓住把柄,不死也要脱一层皮。

一时间世家大族都安分了不少,连打架斗殴的治安事件都少了许多。

陈利的案子办理完,元旦早已过了,春天也到了。

一年之计在于春,所有人都开始忙碌起来。

萧彧忙着准备三月份的选拔考试,还预备在广州开设学塾;裴凛之忙着练兵,争取今年之内将交州拿下;闵翀则忙着统计崖州和广州境内的人口和土地。

虽然已经取消了人头税,但对人口数量和结构的掌握还是非常有必要的,人力是这个年代最大的生产力,军事实力也是靠人力的。

人口统计不对接直接的利害关系,倒是容易统计,可能只有某些世家大族蓄养的奴仆无法统计入内。

而土地统计却直接关系到赋税征收,世家大族通常都会蓄意隐瞒土地数量,就是为了少纳税。

所以萧彧才说要分两次丈量。一次由朝廷亲自派遣丈量班子,只丈量一村的田亩总数,一套是地方小吏组成的班子,分别丈量各家的田亩数量。

最后两边的数量最后一核对,如果数额相差过于严重,地方小吏就该撤换了。

丈量土地的人手是闵翀从军中挑选的,选拔考试还没开始,他们也是无人可用,只能用士卒。

开设学塾的办法依照崖州的旧法,统计学塾数量,官府出资修筑学塾,募集读书人当夫子。

这接二连三的政策一颁布下来,广州人也逐渐意识到,换了皇帝,还是有一些变化的。

萧彧还预备从崖州请一批木匠师傅来广州修筒车,改善灌溉与舂米条件。

出了正月,便陆续有外县的读书人来到番禺赶考。城内的青楼妓馆也愈发热闹起来,颇有点古代科举赶考的味道了。

第99章 考试

为什么古代读书人就喜欢上青楼妓馆呢?首先当然是娱乐场所太少, 娱乐方式单一;其次便是风月场所比较适合文人墨客卖弄风雅,大多数男人都有雄性物种相同的特点:喜欢在异性面前卖弄自己。

有酒有女人的地方,就容易生是非。短短半个月内,萧彧就听到了几起跟青楼相关的案子:有白喝花酒不给钱被赤条条扔大街上的;有为争抢姑娘大打出手斯文扫地的;还有在青楼觅得真爱, 花光所有积蓄赎了真爱, 考也不赶回去享受温柔乡了的……各种奇葩都有。

萧彧想过要取缔广州的青楼妓馆,但思虑再三还是没行动, 因为时机不够成熟, 他在广州威望不够, 也没有地方来安置这些女子。

他干脆自掏腰包,在城中买了一处临街的宅子,好好装修了一番, 起名为“一鸣社”,意为一鸣惊人。

一鸣社是一座茶馆,但是内设辩论堂,茶馆老板出题,邀学子雄辩,参与辩论者免费喝茶。

每日评选出一位最佳辩手,奖励脂玉白十张。所谓脂玉白, 就是萧彧从崖州带过来的白纸,因如羊脂玉一样洁白细腻柔和而得名。

而茶馆张贴的告示, 便是用脂玉白写就的。这告示一贴出来, 无数读书人便慕名前来, 一睹这脂玉白的风采。

他们读了这么多年的书,何曾见过如此洁白细腻的纸张, 在番禺城最大的书坊也没见过售卖。

这样的纸张, 若是流通到市面上, 必定价值不菲。不知这茶馆老板究竟为何许人也,竟拿得出这样的彩头来。

所以这辩论赛一开始,便有无数人踊跃报名。

茶馆的规矩是:设一个论题,一方为正,一方为反,每方限定五个名额,双方轮流发言,阐述己方观点,辩驳对方观点。

自魏晋以来,清谈便已成了风尚,但茶馆所设论题,禁谈玄学,只谈国是、社会现象。

比如辩论赛第一日,辩题便是“九品中正制,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