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难题就是桅杆不够高,船帆面积不够大,造成的驱动力不足,船只的速度提不起来。
“降低船只宽度,削低船首楼,再次试做两艘。”
没有好船,谈什么远洋贸易?就算砸钱也要砸出一款适合通商印度的船型。
因为士燮已经献上了南海航线的针图和山形水势图,只需要实地考察一遍,再画出指引航向的星图,这条航道就打通了。
那么问题来了,缺少一款载重大,速度快的商船,用以提高贸易利润,以现有商船的速度,一次往返至少需要两年,时间跨度太大,利润成倍的降低,这可不行啊。
其实,新造的战舰长宽比是3.5:1,这是按照小型盖伦船的长宽比建造的,可惜他不知道盖伦船的结构图,只能让船匠慢慢的摸索,但这种适合远洋,且商战两用的船型,真的很有发展潜力。
因为帆索技术不足,他还特意减了几层货仓,降低排水量,可速度还是差了一点。
期待短时间内技术大涨,那不现实,只能在船型上动动脑筋了。
众所周知,同样的船帆面积,越是狭长的船型,速度就越快,也更加容易侧翻,载重当然也会越低。
就像帆船之中速度最高的船型:飞剪船,船只的长宽比是6:1到8:1,航行速度能达到12节到16节,为了防止侧翻,船底采用的是“V”字型结构,因为能切开海水,船尾后面的浪花像一把剪刀,所以被称为飞剪船。
刘襄当初发展水军,就是选择的这个船型的船底结构,但飞剪船的载重太低了,所以造大船的时候,战舰选择了盖伦船型的长宽比,商船选择了更宽的结构。
结果不如人意。
他一边努力的回想着盖伦船和飞剪船的所有信息,一边持笔记下对新船的要求。
“商战两用船型,长三十丈,宽七丈,4:1的长宽比,消减船首楼为一层,降低风阻,船首楼后移,让出一部分船头位置,用以加装更大的船首帆。
船尾楼设为三层,尾部定为方形结构,加大第一层和第二层船尾楼的面积,放弃在甲板上建造货仓,整体船型要像一个迎风的缓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