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一章 相权与皇权的对立

193年的腊月,关中一场雪都没有下。

这不是好事。

都说瑞雪兆丰年,不下雪,田里的虫卵死得少,来年虫害的几率会比较高,开春化冻之时,田地无法得到湿润,墒情不足,对春耕会有不小的影响,种子的发芽率会比较低。

而冬天不下雪,说明空气中的含水量低,有旱灾的风险。

农业社会,旱灾就等于饥荒,饥荒就会大面积的死人。

必须未雨绸缪!

绝不能视而不见。

所以初平五年,194年的元月,三辅各县的官吏就接到了组织人力,打井抗旱,以及在春耕之前烧荒灭虫的命令。

秋后烧过一次荒,若是开春再烧一次,就得让百姓去割草砍柴,运到田里再烧。

“大司马可真能折腾,就不怕引起民怨?”万年县县丞抱怨不停,又要烧荒,又要打井,过不多久就得春耕,他们这些官吏会很忙的。

“你敢违令?”县令徐邈瞄了一眼县丞的脖子,声音冷硬。

他是幽州人,幽州广阳郡蓟县人,那里是刘襄的封地。

从小听着主公的故事长大的。

他记得清清楚楚,小时候,有一年闹蝗灾,主公年初就预测出来了,也是传令烧荒,自那年开始,秋后烧荒成了幽州的传统。

后来,这个传统传遍了其他州郡,成为定例,事实证明,烧荒确实有利于预防虫害,草木灰翻进土里也能肥田,百利而无一害。

“你想死?”他再次询问县丞。

那县丞是三辅故吏,安平军进关中的时候立了微功,提拔了职位,倒也没有跟其他士人一样的怨念,只是习惯性的偷奸耍滑而已。

听到县令的话语,觉得后脖颈子发凉,想起了大司马在三辅杀了好几千士族的“功绩”,突然想起上司是那位的封民出身,吓得嘴唇发白,讪笑着回道:

“县尊可别说笑,卑下胆子小,只是担心黔首小民不识好歹,理解不了大司马的深意,绝无抱怨之心。”

“百姓理解不了,才需要我等为官之人告诉他们,否则要我等何用?”徐邈提笔写了一封告示,下令道:“组织吏员去城门和各个乡亭宣读抗旱杀虫的告示,务必传遍全县,尽快安排劳力,但有懈怠,从重处罚。”

“唯。”

县丞自然是不敢偷懒抗命的,他可是聪明人,没有找死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