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胡思乱想的期间樊忆川总来看我。可他不是我期盼的那个人,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因为他占用了唯一的名额,楚悉才不能来一样。我控制不住地将一切怨恨都转嫁到他身上。
有一天他给我带来了一盒寿司,是我最喜欢的那家日料店的,我和楚悉一起吃过很多次。他问我要不要吃一点,我翻身背对他来拒绝。他却用他无限的耐心劝说我,同样的事情他已经做过了无数次,我也无视了无数次。
我有气无力地说,樊忆川,你对我再好我也不爱你。我忽然觉得很可笑,就扭过头冲他笑,说,我有病,别扭得很,就是喜欢不上对我好的人。
他说,那我该怎么做,像楚悉一样?他摇了摇头,我不会的,他说,就算那样能让你爱上我,你爱的也不是我。
我忍不住发脾气,大声说,你别摆出一副上帝的样子给我看!你是想让跟你忏悔吗,再得到你的饶恕?或者让我感觉我愧疚?我跟你讲明白,我不会领你的情,更不可能愧疚。
樊忆川耸了耸肩,对我激烈的言辞没有表现出任何愤怒。上帝的本意从来不是让任何人感到愧疚,他说,哪怕对方是异教徒。他的原则是不参与美好,只帮人寄存令他止步不前的痛苦。他瞪着他的大眼睛冲我一歪头,所以,他说,我不是上帝,容礼,是你一直在扮演楚悉的上帝。
我张了张嘴,像失语了一样,什么声音也发不出来。我用手抠自己的脖子,怔住,猛地把脑袋埋进被子里,捂着脸哭。
也不管樊忆川能不能听到,或者根本就是自言自语,我喃喃道,不是这样的,你不懂。我在被子里用手抹眼泪,吸了吸鼻子,说,我也不懂,楚悉说我也不懂。
?
[1]?摘自百度到的公益广告宣传语……
第24章
每次?樊忆川来医院,我们总得说点什么。不然不言不语的两个人待在一处,与两座雕塑没什么区别。而医院里本来就到处都是吃了药丸变成雕塑的人,他跨越大半个城跑来这里的目的一定不是来当雕塑的。
我没什么可以说出口的话,因为我的大部分记忆都有关于楚悉,哪怕没有他,说着说着也会有。
语言是个煽风点火的利器。原本一场小雨后,木头从里潮到外,像夏天敞开口在餐桌上放了一个日夜的薯片。火苗将熄未熄,象征热气的橙红色闷在木头里面冲不出来。话语是把充满魔力的扇子,只要说出口,就能使得火苗重新热烈起来。
所以大部分时间都是樊忆川在给我讲他的事情。然而大学老师的生活实在乏善可陈,没有新意。像石黑一雄的小说一样漫长又没有尽头,让人连“为什么”都想不起来去问,更别说反驳,唯一愿意做的就是放任它这么下去。
我大概没资格这么说,因为我并没有读完这本小说。它是之前我和楚悉一起看过的那部电影的原作,我几天前开始读,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读完,或者会和我做过的许多事情一样半途而废,永远也读不完。
书放在床边的柜子上,一个吞云吐雾的加湿器旁边,盖在阿盖的塑料盒子上面。那么多白色的水珠扑下来,书皮却依然保持干裂脱皮的状态。这不是楚悉房间里的那本,是樊忆川带来给我的,繁体字,里面有一堆中英文夹杂的笔迹。
樊忆川经常去家里帮我带东西到医院,阿盖就是他运来的其中一个。我第一次让他取东西时就想到了楚悉房间里的那本书,最终却没让他拿。原因很简单,樊忆川在听了我的请求后立刻起身要出发,我叫住他,说,家钥匙在我的外套口袋里,你找找。他却说,楚悉把他的钥匙给我了。
他把钥匙都送人了,跟我一起打包送给的别人。
我索要这本书正好给了樊忆川除大学教师日常生活以外的讲述灵感。他说ishiguro(樊忆川记不明确这位日裔英国小说家的中文译名)得诺奖的同一天,他正在桃园机场等待飞机,手里拿的就是这本书。他的讲述没头没尾,没有通过这个勉强可以称为“巧合”的故事给出一个什么结论。
我控制不住地去好奇楚悉的这本书是什么样子,有没有什么故事。可以肯定的是上面绝对没有密不透风的标注。
楚悉把什么都整理得干干净净,喜欢保持物品的原状。至少不会刻意为任何一件物品添加除了其本身自然衰老外的痕迹。因此他的所有物放多长时间也像新的一样,一眼看上去没有破绽。我在他老家翻过过他小时候的教科书,名字写得非常小,放在扉页的右下角,书里也几乎没有任何标记。我却记得我把历史课本里朱元璋的脸涂成过全黑色,也在语文课本里李白和杜甫之间画上过红色波浪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