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7页

意思很明显,除了这些,别的不合作。

“咱们这也不是第一次合作,机会反正给了,如果你们不愿意,以后就别怪我发财没有带着你们了。”谢凯一脸失望。

没想到这两个家伙看不到这里面巨大的好处。

“别提了。你这小子坏得很,当初你怎么保证的?浩华国际,到现在,还亏损着,每年你又不愿意增资,好不容易在苏联挣点血汗钱,都砸到这里面去了。最终便宜了谁?只是便宜了沪东船厂!”不说合作,杨桃还没这么大的火气。

当初听了谢凯的鬼话,上了他的当,在拿少了凯盛有些股份后,听谢凯的,三家合资成立了浩华国际。

主要投资非洲的一些矿山,并且在采矿后把矿石运输回来。

结果,到现在,浩华国际大量贷款,每年需要支付大笔利息给中信银行不说,还要从国内采购红旗集团以及关联单位的矿山设备,更要命的是还必须花费巨大的代价来采购沪东造船厂生产的货轮。

整个公司发展很快,短短几年时间,估值至少超过100亿,是国内民营企业中最大的。

当然,这还是合资企业。

谢凯的投资来自国外。

估值再多,都没什么用。

就因为前期投资太大了。

这还不是要命的。

苏联解体之前,他们就跟着进入了苏联,结果谢凯弄的都是利润很高的,丢给他们一些汤。

好不容易,他们找到了发财的机会,准备从苏联引进一些二手的飞机,卖给缺乏外汇跟资金的国内航空公司,红旗集团又从那边搞了一大批……

不仅是这样,红旗集团更是仗着资金雄厚,跟航空工业部等部门合作,成立飞机租赁公司,让他们的飞机根本没有市场。

“这不是短时间内能收回投资的。现在非洲数量不少的矿山不是都已经完成初期建设,开始生产了么?再说了,浩华国际从沪东船厂采购的货轮,大多数都是中信银行提供的贷款呢……”谢凯翻了个白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