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是现在其他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
运-15,没有任何一个零部件采用进口。
哪怕这台飞机装的,都是使用的四台涡扇-8,东风动力厂生产的,使用寿命不高,也就五百小时,比目前涡扇-6g的使用寿命还低很多。
有这样的飞机,还要那么多伊尔-76干什么?
1821 瞧不上伊尔-76的技术资料?那搞安-124吧
“具体情况,还是要等首飞后,根据试飞工作来确定,毕竟,现在我们得到的,都是理论数据。”马老告诉谢凯。
谢凯也知道情况。
飞机再大,理论性能再强,都只有飞起来后得到实际数据才能知道。
理论跟实际总会有很大出入的。
现实中,有很多因素是之前无法预计到的。
“首飞还有多久?”谢凯直接问了时间,“我们需要根据运-15的具体性能数据来决定引进多少伊尔-76。”
“总装还有三个星期才能结束,地面滑跑实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至少需要半年时间……”程不时看着马老,马老暗中点头后,才谨慎地说了一个时间。
半年的地面滑跑实验,已经很快了。
每一次的试验,都是为了找出问题,然后改进设计,最后在地面上没有任何问题,才能开始首飞。
任何一款飞机,从样机制造完成,到最后试飞定型,都需要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很多甚至长达数年甚至十年时间。
眼前的这架,其实算是运-15的第二架样机了。
第一架用来做地面静压力实验的,已经在实验车间,大多数实验都已经完成了,最后将会被破坏,用来检验飞机结构设计的强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