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4页

611这边一上来就挑战难度最大的,如果不是红旗集团大量砸钱,加上不少单位配套,进度也没有这样快。

“十号工程也是融入了这套系统,等到完成试飞,即使无法追上世界上战机最先进水平,也不会差太远,应该达到中等水平。”宋大佬的话,告诉了龙耀华等首长,他们的十号工程在性能上会比原本军方给出的标准高很多。

更高兴的是谢凯。

如果四余度电传操作系统进度不快,歼-10一开始的时候,是不会采用这样的操纵系统的,而是要等到完成试飞后,由杨伟团队来进行优化设计、排故公关、设计定型等工作,最终要等到2004年才能完成设计定型。

谢凯不希望等那么久。

要不然,一开始他也不会要求611这边先让杨伟他们搞四余度电传操控系统的公关。

整个四余度电传操控系统,核心是飞行控制系统,涉及到的计算机,404在大力投入;涉及到的传感器跟控制器,红旗集团数控系统研究中心同样在大力投入……

基础的配套,有了,剩下的就要整个团队让这套系统完善起来。

不仅是硬件,还有软件系统。

逻辑电路、伺服系统、运算电路等,都需要有效地整合起来。

而铁鸟天一出来,这些系统是否有问题,直接模拟运行,在铁鸟台上仿真就可以轻易监测。

找出问题,再修改设计,事情就容易多了。

(本章完)

1798 航空发动机研究陷入的误区

“也就是说,现在所有的关键技术,都已经获得了很大的突破,剩下的工作就是把这些技术整合到我们的战机上,一旦我们的战机飞起来,技术性能不会落后太多?”龙耀华的声音中,带着一丝丝的激动。

这是他今年听到的最好消息。

之前听到的,都是各种技术发展到了关键,受到基础的限制。

现在好了,各种细分领域的技术,基本上都取得了突破,就需要项目整合。

“首长,可以这样理解。十号工程的相关技术,除了动力系统……”

宋大佬说到这里,顿时停了下来。

完全是哪壶不开提哪壶。

明知道动力系统跟不上,发动机不行。

一行人并没有在132厂待太多时间,直接去了东风动力厂。

这几年,东风动力厂的发展速度很快,尤其是404下属单位中,不少产品都需要发动机,这就让这家由原本好几家濒临破产的发动机单位组合而成的企业快速发展。

工程设备使用的发动机,东风动力厂在开发,生产;汽车使用的发动机,同样开发,生产;导弹跟火箭弹使用的固体燃料发动机,同样也开发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