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2页

一旁马达西奇的总经理与总设计师,原本不满的脸上升腾起了笑意。最好的技术,终于可以不用提供给中国人了。

尤里亚夫脸色更是僵硬起来,他不知道该用什么来形容此刻的心情。

安东诺夫设计局就指望从中国人手中得到经费,不仅是为制造第二架安-225,也为设计局其他的项目发展。

现在中国人居然说没钱?

给他们一堆轻工业产品,有屁用。

难道做实验,直接用轻工业产品来支付成本?

交换的轻工业产品,最终肯定会由航空工业部甚至苏联政府来统一调度,技术卖出去了,安东诺夫依然无法得到足够的发展资金的。

季米诺夫看着谢凯,一脸严肃地问谢凯,“谢,你在开玩笑?”

谢凯摇了摇头。

再次叹了一口气,对着乌克兰人强调,“部长,我真没开玩笑。之前的合作规模有多大,你们也清楚。苏-27战机全套生产技术引进,数十架整机跟零配件采购,加上上千台rd-33发动机的采购,设计的金额非常大……仅仅连我们需要支付的外汇都可能会超过10亿美元……我们一家企业,能投入多少资金?所以才会提出由轻工业产品来支付苏-27跟rd-33发动机的采购费用……”

尤里亚夫提醒着谢凯:“你们可以贷款啊。”

谢凯脸上无奈更甚。

看着安东诺夫总经理回应,“总经理,不是我们不想贷款,我们在国内能贷款的金额,都已经砸在了苏-27技术引进项目上。到现在,国内已经不会有银行贷款给我们了。”

说话的时候,谢凯心里猛闪现了一个想法——确实可以贷款,只不过不是在国内贷款。

之前怎么就没想到这?

不再寻求从国内贷款,而是向苏联人贷款,要是能操作,这便宜就占大了。

看着尤里亚夫,谢凯心思电转:“总经理,即使在国内能到贷款,也没办法支付给你们,我们国内每年的外汇额度都需要提前申请。除非……你们能接受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