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0页

奥列格巴克拉诺夫看着谢凯,一脸不满,“就因为你们不要技术,所以才会降低价格。而且,我们利用自己的生产能力帮你们加工零部件,已经是看在友谊的份上,生产一款新的战机,我们需要制造不少的设备,这些投入,在没有了你们的订单后,都白费了。”

对苏联人来说,谢凯实在太过抠门了。

拿下那么多订单,仅仅只是装配一下,就从中获得很大一部分的利润。

雷达跟航电系统这些值钱的,苏联都插手不了。

谢凯居然还在发动机上压价。

谢凯当即对着苏联一干人解释着:“诸位,这款战机的利润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高。如果不是价格低廉,我们也无法拿到多少订单。只能走薄利多销的路子。再说了,咱们双方的电子技术都没法跟西方比,成本高,航电跟火控雷达就占总成本的三分之二。”

苏联人何尝不知道?

不过,按照他们的推测,中方的航电系统跟火控雷达,总成本绝对不会超过400万美元。

再加上发动机跟其它机械零配件,每架战机至少有超过300万美元的纯利润。

所以他们并不打算让步了。

即使rd-33发动机以180万美元的价格成交,最终也会跟苏联人预测的差了不少,如果不是对方丢出500架战机的加工业务,没得可能谈。

2000台发动机,每台少10万美元,也是2亿美元。

2亿美元可以干很多事情了,不说发射好几颗卫星到太空去,也能让另外一架安-225制造完工,甚至还有结余。

谢凯也知道这几乎接近苏联人的底价,当初买rd-33发动机,以一台115万美元入手,不仅是因为当时美元汇率更高。

当初苏联人需要订单,加上中方愿意提前支付所有费用,当时两国之间关系变得好起来,所以苏联方面并未考虑利益问题,很快才达成了协议。

现在再想用那样的低价,肯定没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