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8页

“这真不是开玩笑。国际贸易,本来就是互通有无。苏联缺乏轻工业产品,不管是日用还是食品,他们国内生产都少,所有的政策都是向着重工业领域在倾斜;我们国内则是向着经济基础建设倾斜的。所以,这样的合作,就没有什么不可能。比如,卡列托夫斯基之前提过,需要大量的高度白酒……”

另外一边有卡列托夫斯基等人去运作,谢凯一点都不担心。

在现在搞不到苏-27、图-160以及伊尔-76军用运输机,苏联解体的时候,就难说了。

“为什么不要安-124,那可是世界上最大的军用运输机。可以运输各种重型装备,也是我们大飞机项目未来发展的方向……”白彦军问道。

“太大,不适用。国内部队太穷,一小时上万美元的飞行成本,咱们国内的空军,用得起么?”谢凯问道。

安-124飞机确实大,就连苏联,也不过刚完成试飞工作,还没有进行全面投产。

搞到的可能性不大。

“安-22跟安-26,这些性能太过落后,咱们国内已经有了运-8,没有必要去搞这些断了运-8的生路。”谢凯不是不想要安-124,无论是维护成本还是使用成本,都太高了。

搞回来,军方不要,卖不出去,他总不能当成自己的专机玩儿不是?

那玩意儿,在不携带货物的情况下,航程可达15000公里,就是带上四十吨货物,也都能飞行上万公里。

搞一架给自己当专机,那绝对是骚包的事情。

问题是,飞一趟几十万美元,不是软妹币,太心痛了。

“伊尔-76这样的最为合适,如果搞到,咱们可以改造成空中加油机或者性能更强的预警机。运十的狭长机体,虽然可以用来改造预警机,却没有伊尔-76那样容易布置。”谢凯的话,并不是胡说八道的。

运十改造预警机的工作,一直在做,图纸设计阶段甚至即将完成。

因为机舱狭长,内部布局设计花费了太多的功夫,结果导致设计出来的预警机很难达到理论性能空军的要求。

伊尔-76更合适。

“海路直接走乌克兰还是过挪威?”郑权明白了,谢凯的心,太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