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提出先建造这技术难度小一点的也没错啊。”谢凯不解。
“先建造,我们需要的不够用,是不是还得继续建造?”郑宇成问着谢凯。
谢凯点头,“苏联十多台呢,咱们国家多一两台也是好事,尤其是很多45万吨就能锻压成型的,完全没有必要占用65万吨大压机的生产能力。”
“对啊,所以,我们搞65的,二重自己搞45,但是他们没钱。”郑宇成一笑,满口的白牙露出来了。
谢凯明白了一些,不过沈鸿的态度,让他有些不明白,分明就是站在郑宇成这一边的,“沈部长为什么要帮咱们说话?国内设备更多,制造能力更强,不是更符合他的愿望吗?”
227 来自部长的考核(为枪指天下盟44)
按照谢凯的理解,处在沈鸿这样位置的人,希望的肯定是全国工业系统拥有越强的制造实力越好。
大压机,到目前为止,4万吨以上的,中国一台都没有。
沈鸿既然被称之为边区工业之父,对于先进重型设备的期望,比国内任何一个人都更迫切。
尤其他主持设计制造了扛起中国工业几十年发展的九大套工业装备,让他更清楚这样设备出现的意义。
“不是他不想,而是他得考虑我们的实际情况。国家在这上面没有钱投资,由我们一家单位承担所有的经费,如果再被别的项目给消耗了,别说两台,一台都搞不定。”郑宇成解释。“站在他的位置上,不是追求更多,更全面,而是更合适国内情况的。”
谢凯明白了郑宇成为什么要带他参加这次的合作了。
不仅负责的人都是国内同领域最顶级的,更重要的是,让他去学习体会站在一个管理者高度上应该如何思考,处理事情。
“行了,你自己想吧,我得睡了,明天估计还得喝。沈部长对你很感兴趣,准备明天抽个时间跟你聊聊。”郑宇成丢下一句话就睡过去了。
他的让谢凯一时间有些失神。
沈鸿部长要跟他聊聊,这聊啥?
莫不是郑宇成又给沈鸿吹嘘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