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页

丰恣是乘坐飞艇赶往丹阳的,等他们夫妻两人悠闲地踱着步顺着大道走进城门,走到最近的一个书店,丰恣居然看到在那本颜色鲜艳的《国家地理》边上,还放着其他一些很类似的出版物。

“老板,这些是什么时候出来的?”丰恣从架子上拿起那本名叫《书城》的杂志,问道。灰色的牛皮纸封面上用鲜红的篆体印章打出的“书城”两个字,在下面再用小了几号的魏碑体注明“试刊第一期”。杂志里的内容,都是关于书籍、藏书和各种书籍中提出的观点的辨析,十分引人入胜。

“昨儿刚来的货,今天刚上架的,还没多少人看到呢。这不,您赶了个大早,买本不?”穿着粗布长衫,四十许的书店老板憨厚地回答道。

“那这个呢?”丰恣又指了指摆在边上那厚厚一叠的《天工》的试刊。

老板随口答道:“也是昨天,呵呵,这个倒是已经卖出去好几本了,都是附近住着的那些师傅们。”

丰恣随手翻了翻,那是一本关于技术的杂志,对木工、机械、雕刻、漆工等等都有相当专门的介绍。而主打的文章则是一篇关于刚铎城的下水道工程的文章,详细介绍了为什么下水道的界面是倒立的鸡蛋的形状,介绍了建造这些下水道的特殊的砖块的大致材料和烧制方法,以及还采用了多少其他方法来防止管道里的污水渗出。这篇文章,一看就出自叶韬的手笔。而那篇关于如何锻炼木工基础技术的文章,则是赵大柱写的,或者说,是找人问了相关的问题,然后记录的。

而这两本杂志里,还同样有相当数量很有针对性的广告。《书城》里有宝文堂的各种新出书籍的编目和定价,而《天工》里面则有叶氏工坊可以对外销售的各种工匠用品的图文介绍,还有一系列叶氏工坊对外开放的课程的编目。

“这三种都给我拿一本吧。”丰恣爽快地付了钱,捧起了厚厚三本杂志。这些杂志可是相当不便宜,每本的价格是半两银子,或者是半云州银币。实际上,由于云州银行至今还没发行更小币值的辅币,找钱变成很让人头痛的事情。杂志贵到这个程度也是没办法,现在这些广告,大部分是友情赞助,或者是从自家人的商号里暗中操作,还没能获得太多实际的盈利。而杂志的印刷成本高昂,则是不争的事实。

不过,不管是《国家地理》还是《天工》《书城》,似乎销量都很是不错。《书城》很讨一些读书人的喜欢,而《天工》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将工匠作为一个团体来认真对待。至于《国家地理》,现在可是声名远播,在余杭都已经开始有得销售了。

“我是越来越搞不明白,你这又是在做什么了。”在和叶韬碰头之后,丰恣感叹道。

“哦?你不明白?那我可不敢把这事情交给你了。”叶韬笑着说。

“……是为了开启民智吗?”丰恣正色道:“以前是因为大部分人不识字,现在可不一样了,连那些工匠们都能看得懂书了,他们也就能通过读书,看到更多的东西。只是,你毕竟是对读书人有点意见啊,将工匠单独列出来,和读书人地位一样,专门为他们弄杂志,就不怕又有人看不惯吗?”

叶韬笑着说:“都有那么多人了,还在乎多点人少点人么?我可不是为了取悦谁而做这些事情的。开启民智只是一个方面,实际上东平现在士农工商的划分是越来越明晰了。读书人可能还清高,有些看不起其他人,但从为这个国家做贡献而言,大家都是一样的。不光是士人、工匠,我还琢磨着要有给军人和爱好军事的人看的,要有给那些农民牧民们看的。而且,这也不光是传播,更是交流,我们都有许许多多藏着掖着的东西,之所以我们不拿出来告诉别人,可能是为了利益,但同样是因为没有这样的渠道。而现在,这样一个渠道,就掌握在我们手里了。”

“挣钱么?”丰恣撇了撇嘴,对叶韬的这种豪言壮语一副不屑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