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7页

与巩固自身实力同时,袁绍与袁术为了相互拆台,各自拉拢对方的敌人,分化对方的朋友。袁绍不仅派周昂(周昕)偷袭孙坚的豫州,而且又与董卓委任的荆州刺史刘表结盟,从南北两方夹击袁术和孙坚。袁术不忿,给公孙瓒写信,宣传说袁绍不是袁家的种,希望他与袁绍决裂。公孙瓒将此事告诉了袁绍,袁绍大怒。

此前,公孙瓒的顶头上司刘虞派遣的田畴一行已经抵达长安,献帝君臣见了喜悦,让田畴与当时在长安当侍中的刘虞之子刘和一起回幽州,向刘虞要帮助朝廷返回洛阳的勤王之师。刘虞得旨,立即让刘和与公孙瓒的堂弟公孙越率领数千名骑兵前往长安迎驾。显然,袁绍不赞成此事,因此刘和只得绕过袁绍及其党羽控制的冀州和兖州,经袁术控制的南阳前往长安东南的武关。公孙瓒为了保持和袁绍的盟友关系,力劝刘虞不可如此遣兵,刘虞不从。公孙瓒于是干脆让公孙越给袁术捎信,指使他软禁刘和。袁术正愁手中缺乏骑兵,得信大喜,立即将刘和送上门来的部队据为己有,公孙越于是成为那支幽州骑兵的统帅。

看到公孙越率领幽州骑兵加入,自身的军事实力大大增强,孙坚又从洛阳前线返回,袁术觉得反击的时机已经成熟,便派孙坚与公孙越攻打盘踞在豫州的周昂和曹操。在攻城期间,公孙越被周昂军射死,但孙坚还是收复了整个豫州,周昂、曹操逃回河北。袁术乘胜前进,攻入陈留郡,准备与刘岱争夺兖州。在袁术的指使下,黑山军领袖于毒、白绕、眭固等人也向袁绍宣战,攻打邺城所在地魏郡,又向东南转入东郡。东郡太守王肱战败,逃回邺城。至此,袁术、孙坚与黑山军的领土联成一片,袁绍在黄河沿岸的领土丧失殆尽。

为了扭转屡战屡败的不利局势,袁绍便亲自率领曹操等将领从邺城东下,在濮阳战胜了黑山军,收复东郡,然后拜曹操为东郡太守。因为当时袁术、孙坚的兵力尚强,为安全起见,曹操并没有把东郡的首府设在以往的治所濮阳,而是设在黄河北岸的东武阳(今山东省莘县南)。据《魏书》记载,鲍信这时又对曹操说:“如今袁绍身为盟主,却专为自己谋利,必然会导致天下大乱,这样他就成了下一个董卓了。我们现在无力阻止他,只能先尽力控制大河以南,等待时局的变化。”但在当时和接下来的3年之中,曹操几乎一直在黄河以北活动,极少去黄河以南,因此这话同《魏书》的其它许多内容一样不可信,无非是为了证明曹操与鲍信早就与袁绍决裂了而已。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袁绍与曹操又继续南下,多次击败袁术和孙坚。由此看来,如果袁绍以往能够全力以赴的话,在战场上打败董卓也是有可能的,但他此时满脑子争权夺利,把对董卓的仇怨完全抛到了脑后,反而把钢刀指向了弟弟袁术和打败董卓、对自己有恩的孙坚,真可谓亲者痛,仇者快。对于双方的反目成仇,袁术并不是没有责任,但孙坚却十分无辜,纯属袁家内讧的牺牲品,周昂、王肱等人也是如此。

哥萨克志略(转帖)

哥萨克(乌克兰语:ko3akn;俄语:ka3akn)是一群生活在东欧大草原(乌克兰、俄罗斯南部)的游牧社群,最初是指一些半独立的鞑靼人部落。他们从中亚突厥国家逃到黑海北部从事游牧,也以种地,打猎,与打劫为生。哥萨克在历史上以骁勇善战和精湛的骑术著称,并且是支撑俄罗斯帝国于17世纪往东扩张的主要力量。

哥萨克无疑是世界上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群之一:

—————哥萨克不是独立的民族,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与民族个性

—————哥萨克不是正式的军队,却有着比正规军更强的战斗力

—————哥萨克不是一个国家,却进行着拓展国家版图的疯狂的领土扩张

—————哥萨克的历史不长,却创造了远比自身历史骄傲千百倍的辉煌

—————以斯拉夫人为主体的哥萨克,在他们的血管里却涌动着欧亚多民族的血液

哥萨克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群体?要想了解一个民族,就去了解它的历史;要想了解这个民族的特点,就去了解它的文化。本文将带您走进哥萨克奇特的历史和文化,为您揭开它那神秘的面纱。

上部:光荣与野蛮的历史

题记——历史是一面镜子,既能照出一个民族的过去,也能昭示它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