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将军董卓率领凉州兵东下;原并州刺史丁原改封武猛都尉,与其主簿吕布南下,火烧洛阳城北的孟津港;丁原的老部下——从事张辽去河北募兵千余人;骑都尉鲍信到其故乡泰山郡募弩兵千余人;假司马张杨到其故乡并州云中郡募千余人;大将军府掾王匡到徐州募弩兵5百;都尉毌丘毅与平民刘备到以出产优秀步兵闻名的扬州丹杨郡募兵;东郡太守桥瑁屯成皋,与王匡、鲍信会师;袁绍自己又私下募兵千余人,悄悄驻扎在洛阳城外,以备突发事件。
因为部署复杂,兵力分散,所以招兵计划从一开始起,麻烦就不断涌现。张杨的部队刚走出云中郡,就遇到了反政府武装,陷入游击战泥潭,无法继续南下。毌丘毅与刘备在丹杨郡募兵后,经下邳回洛阳,半途也遭遇黄巾军拦截。刘备立下战功,因此被赦免殴打督邮之罪,封为下密县丞。其余部队也都运动迟缓,何进诛灭宦官的计划于是暴露无遗。
在所有应召的军队之中,董卓所部是行动最快的,因为他无需再募兵,其部下多数是移动快速的骑兵,而且早有准备。得到何进与袁绍的密函之后,董卓知道自己可以带着军队前往首都,安全有了保障,便一反前几个月迟疑观望的举措,立即率军从河东郡上路,同时公开上书朝廷,宣称要为天下苍生铲除张让等宦官。袁绍还嫌董卓来得太慢,又私下派人催促董卓,让他留下步兵,带骑兵走当时的“高速公路”——驿道,向洛阳城西5里的平乐观推进。
收到董卓的公开信之后,何太后终于害怕了。她知道,董卓一旦进京,自己就将死无葬身之地。何太后于是宣布,罢免所有中常侍和小黄门等重要宦官,让他们回老家,只留一些何进本人信赖的宦官在宫中。被免职的宦官都去向何进谢罪,何进却没有赦免他们的意思,只是催他们快点返乡。
但是,袁绍可不希望宦官们返乡,而是希望把他们在洛阳一网打尽。看到重要的宦官都来到了大将军府,他就再三劝何进将这些人抓起来杀掉,但何进心慈手软,不肯答应。于是,袁绍利用自己司隶校尉的职权,命令洛阳地方官员调查宦官们的经济问题;他又借自己接近何进图章的机会,伪造大将军的公文,命令天下州郡逮捕当地的宦官亲属。这样一来,宦官们根本不敢再走出洛阳皇宫半步了。中常侍张让见大事不好,只好放下面子,向自己的儿媳妇(何进的妹妹)叩头说:“老臣累世受恩,今当远离宫殿,恋恋不已。希望能够再回来值一次班,看到太后和皇帝陛下的容颜,然后死而无憾。”张让的儿媳妇不忍违背岳父的请求,就和母亲舞阳君一起去找姐姐何太后,劝她让中常侍、小黄门都回来值班。当然,这些人一回来就不走了。
看到宦官们仍旧留在宫中,何进有些气恼。董卓军现在来势汹汹,一旦兵临城下,那就请神容易送神难了。何进终于明白,自己如果不能赶在董卓抵达洛阳之前解决宦官问题,很可能就会失去一切,于是赶紧派使者去阻止董卓进军,又准备动用武力迅速消灭宦官。侍御史郑泰对何进的这些安排很有意见,又提了几条建议,何进都不采纳。郑泰于是辞职,并对老同事荀攸说:“何公看来不易辅佐啊!”
董卓军抵达渑池,遇见了何进的使者。董卓拒不受诏,继续向前推进,越过河南地界,逼近洛阳。何进很害怕,又派谏议大夫种劭去向董卓宣读令他退兵的圣旨。董卓仍旧不从,还命令士兵把种劭包围起来,用武器威胁他。种劭面无惧色,高举圣旨大喊,凉州兵马吓得纷纷倒退。董卓理屈词穷,于是向西撤退到当年名臣杨震自杀的夕阳亭。
听种劭说董卓已经撤兵,何进大喜,于是在八月戊辰日入宫见太后,想当面说服她将中常侍、小黄门都处死。宦官们原本一直不太相信,被他们扶植了几十年,多次帮过忙,甚至救过命的何进真的会对自己下如此毒手,特别是张让与郭胜由于亲戚和老乡的原因,对何进一直信赖有加。但是这一次,他们事先知道了确凿的消息(很可能是袁绍故意泄漏的),于是只好孤注一掷,各自准备好武器。看见何进入宫,张让、段珪、毕岚、渠穆等数十名太监便突然冲上去,将他包围起来,痛骂之后当场斩杀。
何进死时的情况实在怪异。显然,他之所以敢于昂然入宫,主要是因为宫内有袁术率领的200名虎贲兵,足以保卫他的人身安全。但是,当何进被宦官包围时,袁术与他的200名虎贲兵却不在现场。和《三国演义》描述的情况相反,事发当天,袁术及其部下其实就在宫中,随同何进来到皇宫外的只有他的部将吴匡和张璋,而袁绍、曹操等人根本不在场。何进当时不知道喊了多少遍“公路救我!”结果却可悲地大失所望。也许直到最后一刻,他才觉悟:害死自己的不是宦官,而是袁家那几个忘恩负义的士大夫——如果他曾经觉悟过的话。
何进死后,宦官们又起草了诏书,宣布免去袁绍和王允的一切职务,封前太尉樊陵为司隶校尉,少府许相为河南尹。尚书卢植得诏,怀疑内容的真实性,不肯盖章,对宦官说:“这么重要的决议,还是请大将军出来解释一下吧。”宦官们就把何进的人头扔给卢植,说:“何进谋反,已经伏诛了!”
吴匡和张璋听说何进已死,就要带兵进宫,为老上司报仇,但宦官们把宫门锁上了,攻不进去。黄昏时分,袁术终于带着他的虎贲兵出现,放火烧了南宫九龙门,带领吴匡和张璋的部队进宫,又在东、西两宫放火,逼宦官出来。张让、段珪等人见势不妙,就带着何太后、汉少帝与陈留王等皇亲国戚跑到北宫。半路上,尚书卢植执戈拦路,斥责宦官。段珪等人害怕,于是放了何太后。当夜,洛阳城内大乱,但身为司隶校尉与河南尹的袁绍、王允两人却始终没有露面,百官之首、太傅袁隗也不见踪影。
次日,袁术、吴匡和张璋烧皇宫的烈焰已经弥漫天际。董卓当时在洛阳城西300里外,听探马来报宫内起火,于是立即留大军在后,亲率轻骑3千,昼夜兼程,奔向洛阳。
事变第三天,张让、段珪等宦官终于把汉少帝及陈留王带到北宫德阳殿。这时,袁绍终于出现,与何进的同母异父弟、车骑将军何苗引兵来到朱雀阙,抓住赵忠等一些宦官,就地斩杀。随后,董卓的弟弟、奉车都尉董旻也率兵赶到,宫中于是有了3支部队。吴匡、张璋知道何苗曾经劝何进与宦官和好,便与董旻联兵攻打驻扎在朱雀阙下的何苗,将其杀死。奇怪的是,袁绍的部队刚才与何苗都在朱雀阙下,此时却突然消失了。看起来,何苗与他的哥哥何进一样,其实都是被袁绍害死的。仅仅三天,盛极一时的何家便土崩瓦解。后来,曹操乘乱纳何进的儿媳尹氏为妾。曹家男子对别人的媳妇向来有兴趣,前有曹操纳何进儿媳尹氏及秦宜禄之妻杜氏,后有曹丕纳袁熙之妻甄氏,如出一辙。进曹操家门之前,尹氏已生有一子,即何进唯一的孙子、魏晋玄学的开山鼻祖何晏。曹操见何晏年幼可爱,便收他为养子,对待他像自己的亲儿子一样。
第四天,太傅袁隗、司隶校尉袁绍、尚书卢植三人伪造了一篇诏书(但也可能经过了何太后的同意),命令逮捕宦官任命的司隶校尉樊陵、河南尹许相,斩首示众。这两个人真倒霉,连一天官都没当过,甚至可能根本不知情,却被当作阉党杀了,死后还留下恶名,成为袁家争权夺利的牺牲品。随后,袁绍和刚回到洛阳的王匡再次带兵入宫,向余下的宦官发难。宦官掌权已久,其中不乏武林高手,又早已武装起来,关闭殿门,袁绍麾下的禁卫军与新募兵都不敢上。袁绍与王匡于是带着袁绍的家兵带头撞开端门,冲入承明堂。在那里,袁绍手持长戈,亲自斩杀了中常侍高望等二名大宦官,众士兵这才消除对宦官的恐惧,一拥而上,当天就把宫内的所有宦者杀得干干净净,死者共2千余人。有些没有胡子的人被误杀,有些则要在士兵面前脱衣服,证明自己并不是半阉人。少数宦官把汉少帝和陈留王带出宫城,向东北方向的小平津逃跑。他们的目的性似乎不大明确,因为小平津和孟津当时应该都在丁原和吕布军的掌握之中。当天午夜,在尚书卢植和王允的幕僚闵贡的追杀下,包括张让、段珪在内的最后几十名汉朝宦官被困在黄河岸边,看到四面受敌,无处可逃,只得纵身跃入黄河,彻底结束了这个集团的生命。袁绍的岳父李膺等党人在天有灵,此时应当大呼“本初万岁”了。
几十年来,中朝与外朝,宦官与士大夫,阉党与党人之间你死我活的争斗,至此终于有了一个虽然不太令人愉快,但是十分干净利索的结局。作为外朝、士大夫、党人集团的主要领袖,代表“正义”势力的袁绍似乎已大获全胜。依靠众多人才和军队的支持,袁家的土德取代刘家的火德,似乎也已经没有了悬念。
一阵混乱之后,汉少帝与陈留王兄弟发现,自己正孤独地站在黄河边的荒野里。当夜没有月光,星星也非常黯淡,幸好周围闪耀着一些奇怪的火光。靠着这微弱的光线指引,两兄弟向南走了几里,终于和闵贡相遇,又在农舍里找到两匹马。汉少帝乘一匹马,闵贡与陈留王共乘一匹马,并鞍前行,总算有了一点安全感。突然间,一首清脆的民谣在他们耳边响起:“侯非侯,王非王,千乘万骑上北邙!”他们这才发现,自己身处在洛阳城北的北邙(一作“北芒”)公墓里,难怪周围会有那么多鬼魅般的磷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