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曹丕永远都不会知道,他若是真想和张辽在文采上一较高下的话,张辽会用数百位历史名家以及上千年文化积淀的产物让曹丕输的灰头土脸,从此再也没有信心提笔写字。
……
与曹丕在姑臧城的欣喜不同,已经从凉州回到长安的曹操却当着曹纯、曹休的面怒斥曹丕不知轻重。幸好此时曹操身边也仅仅是曹休、曹丕,连曹洪、郭嘉等人都不在场,而许褚、典韦更是被曹操指使的在室外守卫。否则此时若是传出去,曹丕的日子才真的难过。
“愚蠢的小二!”曹操的情绪虽然在愤怒之中,但却还记得将声音压低。不过话语中对曹丕毫不客气的称呼,却是在曹纯、曹休面前毫无保留的表示了曹操的愤怒。
在曹纯、曹休面前表露真情倒也是因为曹操对他们的信任,曹纯因为与曹操的关系,一直以来就被曹操委以中军大将的重任。而曹休一来是曹家族子,二来在曹家也没有其他势力,只能依靠曹操,也就成为了曹操的绝对心腹。
“孟德,文远的反应是否有点过了?”身为军人的曹纯虽然也对曹丕那指责战争的诗歌不满,但是身为曹家人,他还是首先为曹家人说话。不过这其中指责张辽究竟有多少可信度,就连曹操都不敢肯定。
“唉!”曹操叹了口气道:“过?哪里过了?子桓如今在哪里?他身处姑臧,那里一直以来就是我大汉军队与匈奴、鲜卑等胡人作战的地方,可是他却在那里写诗指责战争?你再看看文远的诗……第一首是写西北,第二首是写东北。几年前孤还亲自率军北伐乌桓,难道这个逆子忘记了他的父亲也是支持出塞作战的吗?再看文远的第二首诗,‘战士军前半死生,后方帐中犹歌舞!’他说的是谁?我军北伐乌桓,子修也在统筹军粮、军械,至于子文、子建还是孩子,唯有子桓,他在邺城终日与人歌舞升平。此事文远并非不知,你我也心知肚明。之前不说不过是给他留了面子,如今文远恼怒,自然不再理会他这个二公子了!”
“子桓他……”曹纯此事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了,曹丕在曹操北伐乌桓时确实在邺城与人纵酒狂歌过,张辽如此说也不算冤枉曹丕。而且这次争斗又是曹丕挑起,无论是出于公心,还是出于同为军方将领的同仇敌忾,曹纯都不可能再帮着曹丕说话了。
曹休此时更是一言不发,他如今官职不低,可是辈分不过与曹丕相同。更重要的是他在军中没有太大的影响力,在四征、四镇将军尚在,其余将领威名赫赫之时,曹纯的功劳确实没那么显眼。
“唉!这不晓事的子桓啊!”曹操此时怒火稍息,却对曹丕的鲁莽着实头疼。“子桓以为他如此举动便能拉拢士族?而军方即便不满也依旧会因为孤而继续保持沉默。真是见他的大头鬼哦!弄巧成拙说的就是这家伙!”曹操此时甚至用上了张辽骂人的专用名词。
曹纯、曹休依旧只能闭着嘴,一言不发的听着曹操的抱怨。
“文远与士族、世家的关系远非子桓那缺少经验的脑袋想的那么简单。那些商业上的往来最起码已经让文远的家族与这些有着利益纠葛的家族联系到了一起,若非是能够触及他们家族生死存亡的危机时刻,他们是绝不会抛开文远与马邑张家这个上升势头依旧稳固的盟友的。况且他们想要与孤分享中央的权利,若是没有文远的支持,他们又哪里有底气与孤相抗衡?这个小子也不知是怎么想的,偏偏会采纳这种吃力不讨好,损人不利己的计策?”
曹操在抱怨的同时也在脑海中盘算着曹丕的举动和张辽的反应造成多大的影响,虽然现在影响力依旧还在军中,而且还是受控的。但若是士林也要掺和进来,那问题就要闹大了。
“子和,你说文远是否会在士林中挑起论战?”曹操突然间问道。
这个问题不但让曹纯心中一颤,同时也让曹休心中猛然一惊。曹休从军后也有过一段时间跟着张辽,张辽对曹休也算有师徒之实,虽然因为曹丕对曹休一项礼尽有加,但曹休也不希望见到张辽就此出事。
“孟德,你是知道的,我与士林的关系可没那么好。”曹纯笑道:“这件事我估计文远不会闹大,他也只是不忿子桓诗中的意思。而且子桓通过给小妹的家书将那首诗附于书信中,也不无向文远挑衅之举。我看,孟德你是否该召回子桓好好训诫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