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1页

“说什么呢?咱家的孩子可也被夫君你划进去了!”曹清有点不乐意了,张辽的话确实不怎么中听。

“失言!失言!”张辽连忙笑着道歉。

一旁的孙尚香突然插了一句道:“为伯喈先生修订文集虽是好事,但夫君的才华也同样不俗啊,咱们是否也该将夫君的所有文稿整理一遍,也为夫君出一部文集呢?”

孙尚香这话一出,曹清、蔡琰都用一种热烈的眼光看着张辽,这让张辽心中渐有着毛骨悚然之感。正因为张辽自己并没有什么真正属于自己的文章,无论是诗歌、短文还是专著全都是“借”的“后人”智慧,张辽最多就是根据当时的情况做了一番改动。所以张辽十分自觉的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吟诗作文,唯恐将来无文可抄。但正是这样,却也使得张辽的诗文极为少见,再加上现世的几首诗文确实不俗,在士林中张辽也就有了“惜墨如金”的名声。

“对了,我这里还有一首从雒阳送来的七言诗。夫君被誉为五言诗大成者,可是却从未写过七言诗哦!”曹清带着挑唆的口吻,从身边拿出一张纸。

蔡琰对于诗词歌赋最为感兴趣,不等张辽伸手,她便将这张纸接过来,仔细的看着,脸上不由得闪出兴奋的神采。不用蔡琰开口,张辽也知道这首被曹清称为“第一七言诗”的诗歌确实不错,否则也不会如此兴奋。

五言诗早在《诗经》中就有体现,只不过经过两汉四百年的演化,到了此时更加成熟。而张辽的《望岳》、《虎牢关》这两首五言诗则是五百年后的唐朝杜甫以及八百年后的宋朝司马光的作品,多出数百年的进化,张辽的五言诗被士林称为“五言诗大成者”实在不算过分。

而七言诗在前秦文典中也有七言句式,只不过一直到汉末,七言体裁更多的是韵文和民谣,也有一人一句凑成的七言诗文,如:汉武帝元封三年在柏梁台与群臣一人一句的“柏梁体”诗文。但是知道汉末却一直没有出现真正的七言诗。而张辽文科出身,自然之道被誉为第一首七言诗出自何人之手,再加上这首诗出现在曹清手中,张辽更是肯定了自己的想法。

“是子桓吧!”张辽虽然用的是问句,但语气中却分明已经确认。

曹清一愣,蔡琰也惊讶的抬起头。她们很清楚这封信并没有在张辽面前露过面,可是张辽却如此肯定的说出了正确答案,自然让她们吃惊。

孙尚香也不是傻子,看到三人的表情,她那里还不知道张辽没有说错。一把揽住张辽的胳膊道:“夫君最厉害!连看都不用看便能知道是何人写的诗。”

“哈哈哈!”张辽大笑道:“能让清儿拿出手的必是曹家人的手笔。曹家文采出众的除了主公之外,便只剩下子桓、子建二人,至于子修,与他的两个弟弟相比,文采上还是稍逊一筹。而仓舒年纪尚幼,子文不但不喜文辞,更是在北疆领兵,如此一来,目标便只剩下三人。然后再分析,若是主公,清儿不会如此得意,那必然就是后辈的作品。而子桓、子建……呵呵,想想子建近期大量的诗赋从主公那里传来,如今也就剩下子桓一人而已了!”

张辽这番分析很明显是骑马找马,但是结合着张辽所言,三女却不认为张辽有作弊之嫌。毕竟根据张辽的分析,目标确实直指曹丕,在明显不过了。

“呼!”蔡琰轻轻吐出一口气道:“众人皆知夫君智谋过人,却不知夫君的智谋却是从这般抽丝剥茧的分析中一点点得来的。非众人不能为也,实不懂、不通、不愿为也!”

曹清听蔡琰这么一说,表情也顿时好转,刚才她还是有些心中不舒服。一来她怀疑张辽是否提前得知消息,二来她也有化解曹丕与张辽矛盾的想法。否则以曹植那么多辞曹华丽的诗赋她不往外拿,为何单单将曹丕的一首诗拿到张辽面前。

“夫君,你看看,诗名《燕歌行》。”蔡琰此时也将这首第一七言诗递到张辽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