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3页

至于匈奴、鲜卑、乌桓这三个如今各大汉纠纷、战争不断的民族,他们在后世并没有留下自己的传承,不是西迁融入欧洲(匈奴人),就是全部和汉人融合,成为了汉族的一份子。以至于隋唐两朝的帝王都可能拥有鲜卑人的血统,并随着他们的姓氏的扩大而将他们的血统散步到了中国各处,张辽自然对后世组成汉族的中坚力量没有太大的仇恨。

“主公,看来我是要提前北返了。”张辽沉着脸,肃声说道。

“莫急!”曹操叫张辽前来也就是要张辽尽快北上,但事情也没有那么要紧,曹操也需要和张辽交待清楚。“奉孝,你将大致的情况向文远、公达说一下。”曹操说道。

“公达先生,文远,高句丽倒并没有威胁我军,反而是高句丽大人伊夷模遣人之幽州,上书主公,欲和我军联兵攻击公孙康。幽州刺史……”郭嘉说到这里,顿住话题,看了看荀攸,继续说道:“幽州刺史派人详查,发现是伊夷模欲寇辽东,并已经于公孙康发生过几次冲突,但结果却均被公孙康击败。于是他们便想到我军与公孙康的矛盾,欲与我军联手。不过他们的举动倒也对我方不无益处,至少公孙康的兵力便因为他们而被牵制。至于此时是否要答应他们,主公如今还未有定论,准备召集众人商议,提前将二位请来,也是征询意见之举。”郭嘉大略的将事情说了一遍。

“让文远过来,还有这北疆事务原本就属于文远你的管辖范围。虽然我军军政分离,但是军方的意见同样重要。”曹操在一旁补充道。

张辽、荀攸二人这时才知道真正的原因,但两人的心中却有了不同的想法。

荀攸看了张辽一眼,开口说道:“此事虽不知众人回如何看,但攸倒是倾向于赞同联手之意。正所谓远交近攻,故而孙权等人才有联合公孙康之举。而高句丽远在玄菟、乐浪东北,并不与我军控制的辽西接壤,倒是可以借他们之手,削弱甚至击败公孙康,也好减轻我军消耗与损失。”

荀攸虽然对胡人没有好感,但是相对于匈奴、鲜卑这类纯粹的胡人,高句丽这个自称是传承了燕人卫满的势力便因为祖上曾为汉人的缘故而没有招致荀攸的痛恨和警惕。相对于同样在东北割据的公孙康,荀攸的心中倒是对高句丽的感觉更好一些。虽说高句丽自汉初以来也曾不断寇略汉境,伊夷模之父伯固更是数犯辽东,寇新安、居乡,攻西安平,并截杀赴任的带方令,还抢略得乐浪太守妻子,对大汉东北边境百姓犯下了无数罪孽。可是如今伯固已死,死前更是上表乞降,还派兵相助前任辽东太守公孙度消灭富山贼寇。这种行为在荀攸这样的传统士人眼中,就已经是臣服大汉之举,自然无须征讨,还需要给予优厚待遇。再加上公孙康如今竟然敢暗中和孙权勾连,荀攸自然对和公孙康发生龌龊的高句丽另眼相看了。

而荀攸抢在张辽之前开口,也是因为张辽刚才散发出的那股令人不寒而栗的杀机。荀攸担心张辽开口必然是反对联合高句丽,而曹操也和张辽一样是个大汉至上之人,刚才一进门后那句“顶风作案”分明就是对高句丽侵犯大汉疆土的不满。荀攸担心他们两人会因这个原因断然拒绝高句丽,便干脆抢在张辽之前说出他的意见。

荀攸对张辽的心思还真的没有揣摩错,当荀攸在那边说话的时候,张辽的面色就一点点的变黑,此时任谁来看,都知道张辽一肚子的不悦。

“文远,你的意思呢?”曹操却没有流露出丝毫的表情,只是在荀攸说完之后很平静的向张辽询问。

“公孙康虽实质上割据一方,可是他依旧是汉人。那高句丽……且不说王莽之前的那些事情,单从王莽窜政时算起,高句丽与我大汉也是冲突不断,与其余胡人一样,他们也是一面上表称臣,一面却不停的寇略,说句狼子野心并不为过。”说到这里,张辽看了看荀攸,道:“公达先生之意辽也明白,但辽决不能接受与高句丽联手对付公孙康之事,最多是冷眼旁观,两不相帮。”

张辽对荀攸的意图可谓一清二楚,但是他才是征北将军,只要他在这个位置上待一天,他就绝不会联合外人攻击自己同胞,哪怕这个同胞是分裂国家、割据一方的诸侯。

张辽的这个态度并不出人意料,能够表明两不相帮、袖手旁观的态度,张辽这已经算是给足了荀攸面子。也就是荀攸和张辽关系不错,否则张辽一定会开口反驳的。

“文远,你补充的那几名武将此时是否能顶上陈到等人的空缺?”曹操对张辽的回答不置可否,却问起了徐盛等人的情况。

“虽然他们进度不慢,但要立刻填补子龙等人的空缺,此时还差得很远。不过也正因如此,而高句丽也没有立刻危及我方的实力,我才会觉得袖手旁观更为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