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9页

“如今的编制看起来十分完善,但是一旦发生战争,这点人未必就够用。我若是出征,势必要带着谋士,可是后方是否需要留人?沿途是否需要留人?这些都是制约。行军作战,文案同样不可或缺。如今的两名主薄皆不算身体强健,中原之地也就算了,若要出塞作战,我哪里敢带着他们?”

张辽这话倒是毫无虚言,此时的文人虽然也说儒家六艺,也随身佩剑,但是真正能够仗剑杀敌的却并不多,除了一部分练剑强身之外,剩下的都是做个样子。真正能够上战场的,曹军中也只有程昱、满宠、徐庶、司马懿等少数人。至于张辽幕府的主薄杨修、蒋干,就属于练剑强身和摆样子的人,真要出塞,他们的身体状况绝对够呛。这就是张辽给邓芝一个行军主薄位置的原因,能够只身翻越巴山秦岭的邓芝,至少在武力和身体条件上完全附和出塞作战的要求。

“操有些不放心了。”曹操听完张辽之言后笑道:“文远适才之言,明显是有到任后便寻机开战的意图。如今我军战略重心皆在江东,文远你可莫要给操找麻烦哦!”

“主公。”张辽尚未开口,郭嘉却为张辽分辨道:“以嘉之见,文远绝不会影响大局。最大的可能便是小规模的对北疆势力展开钝刀子割肉的举动。”

“这倒是文远的拿手好戏。丞相,若文远只是这样的动作,倒是不会影响丞相统一天下的大局。”程昱附和着郭嘉的话。

“操岂会不知文远之举绝不会影响大局?操倒是担心他如此举动会惹得北疆胡人与公孙康联手,到时候又是一场大战。虽然操相信文远与北疆将士能够守住,但北疆的实力必然会受到损失,操平定江东后岂非要推迟收复辽东的计划?”曹操苦笑道。

“怎会推迟?”在战略战术的研讨上张辽从来是不让分毫,“只要甘兴霸水军主力尚在,收复辽东不过是翻掌之间耳!”

“主公,莫要与文远争论,他在幽州时早就对辽东虎视眈眈,各种作战计划如今能堆满一屋子。若是公孙康按捺不住,倒霉的只能是公孙康自己。说不定无须主公回师,文远便能自己解决辽东问题。”郭嘉当然知道张辽实力,即便是甘宁水军一时半会无法抽调回来,张辽也能通过征调民间船只将军队送到平壤。以公孙康那种根本就是聊胜于无的水军和岸防军队,曹军即便没有战船也不会在意。

“若真是如此,丞相倒是可以省却一番辛苦。”荀攸拈须颌首道。

“不管了。随你自己去折腾吧。只要不让北疆百姓遭罪,你如何做操一概不管。”曹操之前也就是戏言,这句话才是曹操真正的意图。张辽“甩手掌柜”的影响如今早就在曹军中深入人心,凡事交由受命的部下处理,上司只负责指点和验收,这就是曹军高层如今最流行的行为准则。

话说到这里,便已经脱离了考量张辽挑人眼光的范畴,而涉及到了未来北疆的战略问题。这时候,就连在一旁默不作声的贾诩也被曹操拉了过来,几个人开始探讨起南攻北守的全局战略下,征北将军府在北疆的战略部署。

这种变化十分符合张辽的目的,他就是要让自己补充人手的举动没那么显眼。而庞统、徐盛就是摆明了吸引别人目光的靶子,他们的身份和名气将为张辽转移大部分注视的目光。至于剩下那些精明的眼光,张辽也只能随机应变了。

但是,无论如何,张辽的目的已经达到。历史上的三国十大谋士有三人就在他的麾下,三国十大猛将中也有一个马超留在了北疆。再加上幽州隐然藏着的荀谌、田丰、沮授这三名超级谋士,未来的北疆绝对不会是胡人和公孙康耀武扬威的场所……

第641章 张辽的伏笔!

“韩老将军,明日起行,辽祝你一路顺风。多多保重啊!”

当阚泽和荀攸多次交涉之后,荀攸按照曹操的计划仅仅对韩当网开一面,并告知阚泽,孙翊、徐盛并不愿返回江东,而孙尚香则不归他们管辖,一切来去任凭其自由。于是阚泽也只能捏着鼻子认命的接回韩当了事,但心中难免要给孙翊、孙尚香和徐盛记上一笔。而张辽此时便是亲自登门,给明日便要虽阚泽返回江东的韩当摆酒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