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4页

“设伏。”魏延想都没有就脱口而出。

“正确。”潘濬接口道:“既是设伏,当设于何处?”

魏延这时不再立刻作答,而是想了想后说道:“韩当若是兵败,退兵之路唯有潦浒河与浏水两条路。然浏水正是我军方向……”说到这里魏延恍然大悟的扭头向张辽看去。

“我军兵力消失六成,韩当自然知道我军会沿途设伏。乐文谦将军在潦浒河北岸,那我军便一定会与浏水设伏。韩当自然会反其道而行,从潦浒河方向向建昌撤退。将军正是摸准了韩当的心理,命你在潦浒河设下埋伏,自然能抓住大鱼。”徐庶笑道。

“将军果然妙算!”魏延听徐庶这么一说,更是对张辽佩服的五体投地。

其实张辽也不过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推断韩当的选择,而且张辽也不是没有后招,他留下的那一部兵马就是山地步兵,一旦韩当不走潦浒河而要沿浏水撤退,张辽也不担心他能逃过山地步兵的追剿。可是这却不足以为旁人所知,张辽也要保持一些神秘感,这样有助于保证他在军中的威信得以长久的保持下去。

看着魏延兴高采烈的离开,潘濬用手肘轻轻捣了捣徐庶。这两人如今都是三十岁不到,换到别处自然已经是威严的官员,可是在张辽身边,张辽却将他们当做年轻人使唤,一段时间下来,潘濬也感到自己的心态似乎年轻了许多,否则之前的他是绝不会做出这种动作的。

“元直兄,将军要文长尽量活捉孙吴军官,可是想效仿临湘城七日前的故计?”

徐庶不动声色,双眼直视着魏延,口中却轻声回答道:“将军曾到过宛陵,据闻与孙伯符、周公瑾相交甚笃。如今孙伯符三弟处境不佳,将军亦是宅心仁厚啊!”

潘濬暗自吞了一口口水,徐庶的话让潘濬差点没被噎着。要算计人家兄弟就直说嘛,还非得绕着弯子说照顾朋友的弟弟。但是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介入孙吴内部的借口,若是此战能将孙翊擒获,以孙吴内部的矛盾,曹军这边的招数就更多了。

虽然没有看潘濬,徐庶也知道潘濬在想什么,无非就是“伪君子”一类,可是接受过张辽指导的徐庶根本就没有将这种事情放在眼里。“战争就是要用各种手段打击敌人,只有在确保胜利的前提下,才能够在剩下的过程中讲究手段是否符合道德。”张辽的这句话如今在私下里已经成为枢密院制定作战计划的“金科玉律”,针对敌对目标,枢密院的计划一贯就是阴狠毒辣,出手决不留情,徐庶在枢密院实习半年,紧接着又进跟张辽,怎么可能不受影响?

潘濬这时候又突然间想到在孙策死后的那段时间内江东盛传过的一个流言:“孙策虽然是被敌人伏击所害,但幕后却有孙权的影子。他泄露的孙策的行踪,使得敌人得以设下埋伏;他提前弄断了孙策的佩剑,使得孙策在遇袭后没有御敌的兵器。他还打压同样有继承权并有人支持的三弟孙翊,为的就是吴侯的印信。”这段流言虽然今日已经不再有人提起,却并没有在江东彻底消失。至于流言的制造者,有人说是刘表,有人说是刘备,同样有人说是曹操。虽然始作俑者已经无法查明,可是借机生事却绝对是一招好棋。有之前的流言打底,若是曹军此战真能擒获孙翊……

潘濬想到这里,已经无须再想下去。这种手段潘濬并不抵触,毕竟对手是迫使他挂印弃官,结果还被堵在城中的孙吴军。尚不足三十岁的潘濬还没到老气沉沉的地步,被人如此逼迫欺负,潘濬也有报复的心理。

“元直兄,濬素闻将军智谋过人,如今真真是见识到了。若是此战文长真能擒获孙翊,我等当有一场好戏观赏啊!”潘濬笑着对徐庶说道。

“既如此,你我就拭目以待,静观孙仲谋如何暴怒吧!”徐庶嘴角一翘,也露出了笑容。

潦浒河北岸,乐进此时也接到了张辽派人送来的消息,虽然对于张辽的行踪已泄而无法做到对孙吴军的出其不意,使得最终战果可能被削弱而有些不甘。但乐进也清楚,张辽的旗号一旦亮明,他这里的压力便会大减。到时候战斗开始,他依然有机会获取更大的战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