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何见效快捷的计策?”曹操再问:“文和,今日你一言不发,难道毫无所得?”
曹操见到贾诩一直沉默不语,深知贾诩实力的曹操可不愿放过这么一个宝贝。既然你不主动开口,那我就主动发问,难道你还能继续沉默?至于同样一言不发的曹纯和曹昂等人,曹操就直接忽视了。反正那些都是自家人,不会在意自己被忽略的。
贾诩又岂是真的毫无所得呢?作为一个能够将上至天子,下至诸侯、将军玩弄于股掌之间的谋士,贾诩的智慧又岂是表面显露出来的那些。只不过他身为西凉降人,即便曹操再如何表示信任,他也需要做出一种诚惶诚恐的态度来明哲保身。沉默不是无知,而是一种保护。
然而曹操直接发问,贾诩也不能继续沉默,他嘴角微微一咧,说道:“文远将军之策乃是百年大计,若一直照此执行,不但匈奴人会被解决,就是现在一直强硬的鲜卑人,以及更远一些的胡人也可以照此办理。诩曾经注意过幽州方面的一些情况,如今生活在右北平郡的一部分最早归附主公的乌桓人,除了一些下层百姓的服饰因为放牧便利依然被保留之外,他们的发式、语言和生活习惯已经与当地汉人一般无二。他们的上层贵族就更不用说了,住大屋,着绢稠,早已不复乌桓人的悍勇。”
贾诩的这番话让曹操露出笑容,当初张辽建议善待归降的乌桓人,并用腐化、同化之策时,很多人都开口反对。他们不反对善待乌桓,却反对将中原文明传授给乌桓人。可是曹操坚定的支持了张辽的举措,如今从效果上看,这些乌桓人确实被同化融合了。在这样下去一到二代人,那这些乌桓人的后代便与汉人真正的做的水乳交融,不分彼此了。
然而对于贾诩有所了解的人却都在等待着贾诩的那句“但是”,即便是被赞扬的张辽和满脸笑容的曹操也是如此。
“但是……”果然如此,贾诩的转折还是到了,“但是,此举虽然稳妥,却稍显软弱。对付乌桓这等崛起时间不长,族中也无逆天强者的民族或许可以,但胡人敬畏强者,若要照搬此计对付曾今无比强大,能压制着大汉数十年的匈奴和出现了一个统一鲜卑的檀石槐的鲜卑族,单用此计便显得单薄了。恩威并施方是王道,让那些桀骜不驯的胡人们见见血腥也算是杀鸡骇猴之举吧!”
“文和先生所言极是,张辽却有些疏忽了。”张辽笑着说道,但是他的心里却暗想:不愧是“毒士”,一开口就要见血,幸好老子从来没得罪过他。
张辽这样说倒不是他真的以为自己有错,只不过是他一贯的虚伪,或者应该说是谦虚。在针对胡人的问题上,张辽自然不会没有想过杀人立威,可是他张辽的名头放在那里,“苍狼”的名号已经足以震慑胡人,所以张辽也根本就无须再多此一举。但是贾诩的恩威并施之计也确实没错,那满清能够使得蒙古两百余年不叛,其中的那些血腥杀戮可是关键。定期的清除身高超过车辕的男童限制了蒙古族的进一步发展。再加上鼓励男童出家当喇嘛,同样削弱了蒙古族人口的增长。还有那盟旗制度,更是让蒙古族在葛尔丹父子之后再也没有能力诞生出一个可以统一蒙古诸部的英雄人物。
张辽的谦虚却不代表有人会谦虚,尤其是对张辽极为尊重,收到过张辽长期指导的曹昂。
“父亲,张将军数年前曾提起过两种针对胡人的制度,以昂之见,其中的盟旗制度对于削弱胡人,限制胡人极为有效,如今对南匈奴残部,正好可以试验一下。”曹昂说道。
曹昂此举又不给贾诩面子的嫌疑,可是贾诩却仅仅是一笑了之。他刚才的话虽然有得罪张辽的可能,不过这也是贾诩知道张辽在这方面心胸甚广上才会如此。至于得罪曹昂,贾诩不回去做这种没脑子的事。
“嗯?”曹操也突然间回想起张辽曾经与自己谈起过的盟旗制度,说实话,以曹操的眼光,当然能够看出盟旗制度在分化、控制胡人上层贵族,限制胡人发展潜力上的效果。只不过那时候只有一个乌桓可以让他们动手,而偏偏曹操一次北伐就将乌桓的大小贵族一锅端,剩下的大部分都是底层牧民,很多也都是经历过内迁,习惯了农耕的乌桓人,也就无须要以盟旗制度来约束了。如今针对南匈奴,曹昂的提议倒是让曹操心中为之一动。
“文远,你意如何?”曹操想了想,还是选择询问张辽。
“大公子之言有道理。南匈奴虽也内迁日久,却不如乌桓汉化快。而且上层贵族依然存在,对于融合确实不利。在不能一次性清除匈奴贵族的条件下,盟旗制度倒也不失为一个无奈之举。只不过若是采用盟旗制,对于将来同化胡人会有一定的阻碍。所以坚持让胡人说汉话、写汉字,坚持向胡人贵族销售大量奢侈物品也是必不可少的。”张辽说道。
张辽的话坚定了曹操的心,曹操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善于纳谏,这是曹操能够击败实力强大的袁绍的最大的依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