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0页

“嗯!同去,同去。某家亦是好久未见小妹一家了。”夏侯渊附和道。

“去就去吧!反正家里够大,也不在乎多你们两双筷子。”张辽说道。

张辽口中的新战术其实根本就不是他独创的,那根本就是根据后世二战时期德军的闪电战做出的修改版。其实以快速骑兵长距离奔袭在中国历史上也不乏其战例,但骑兵于步兵要默契的配合,以骑兵攻击为先到,步兵巩固为后的战术却在汉代之前的战史上并不多见。所以张辽若要说这是独创倒也不能算错。

而这套战术中最关键的还不是骑兵的奔袭突击,反而是在骑兵与步兵的有效配合上。要知道,这个时代并没有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如何能让高速机动的骑兵与速度缓慢的步兵完美的配合作战,做到打下一处便巩固一处的完美战果,那就是相当考验张辽以及夏侯惇、夏侯渊等这个时代的将领们的智慧了。

第二天,夏侯惇、夏侯渊、曹纯都直接跑到了张辽的府中,同时徐晃、乐进、张颌、高览以及曹昂、曹丕、曹彰也纷纷赶来。新的战术对于一个身处战争环境下的利益集团而言,永远都是充满着吸引力的。

“时间!我的战术中首先强调的就是要重视时间。”张辽一上来就完全摒弃了战争一打就是数月甚至经年累月都结束不了的现实情况。虽然这与流行趋势完全相反,可是却符合张辽一贯的战术思想。曹军的战斗很少有连续作战超过半年的,永远都是在选定目标并制定好战术以及应变计划,同时也做好了一切的后勤准备后,大战才会开始。而战争结束通常都在三个月左右,基本上不会拖长时间。

这并不是曹军不善于拖延时间,而是因为张辽的存在,曹军如今更加讲求效率以及作战成本。毫无节制的将一只大军屯扎在野外与低聚对峙,这无疑是会增加曹军的额外支出。所以即便是宛城地区的对峙,曹军也永远是在军营和城池中驻屯。

正因为如此,张辽一上来就强调时间便无人感到奇怪。不要忘记,攻取汉中张辽只用了半个月。虽然那其中也有政治解决的因素,可是没有张辽对时间、空间的把握使得张鲁无法获得援兵,张鲁哪里会投降的这般干脆?

“为了达到作战目的,在强调时间的前提下,这个战术的重要因素就是奇袭、集中和速度。奇袭毋庸解释,说的就是发动攻击的突然性,这其中也包括了战前足以乱真的欺骗,对开战时机以及战斗突破口的选择。而集中则是将所有拥有快速机动能力的骑兵统一的集合起来,已形成局部的骑兵优势。这一点在对韩遂时尤其重要……”

曹军在进行军改后就已经将大批的骑兵进行了独立编制,如今完成军改的军事集团中已经没有了五百人以上规模的骑兵与步兵进行混编了,步兵中的骑兵除了将领的卫队就是斥候。这一点上也让在场的将领充分感觉到了张辽的这个战术与军改似乎是息息相关的。

“……获得兵力优势的骑兵在合适的战术指挥下能够后发挥出多大的作用我就不再多言,在场的几乎都是沙场宿将,对此应该很清楚。我要说的就是在集中优势兵力,并发动了突然袭击之后,我们的骑兵就一定要充分发挥自己的速度优势,在敌军尚未反应过来之前,最大程度的获取战绩,最少也要取得约半数的战果。孙子曰:进而不可御者,速也。这就是孙武子在其兵法中对快速攻击的说法。正所谓:激水之急,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这就是速度所造成的冲击力和破坏力的绝佳比喻。”

张辽这一套完全是二战中德军装甲集团战术的翻版,只不过在不涉及到具体兵器应用的前提下,任何理论都是有其共同性的。张辽的这一番话让在场的将领们听得津津有味。尤其是张辽提到的高速、机动的战术原则,更能够激起这群好战分子们潜藏在心底深处的那股冲动和属于战场男儿的那股狠戾。

“一张纸,若要让它的长度和宽度变小,在不能够裁剪的前提下,用折叠的方式便可以达到效果。而在这套战术中,骑兵的高速机动就是尽可能的以缩短时间的办法在缩小空间的距离,换而言之,就是要达到折叠空间,尽快结束战争的目的。”张辽这时候拿出一张纸比划着。

以时间换取空间,这无论在进攻还是防守上都是一个重要的原则。进攻有德军的闪电战,防守也有中国的抗日战争。就算是在汉代,也有霍去病对匈奴的战例可以套用。张辽的讲述并不难以理解。

“此战术并不负责,唯有一处需要重视,那便是步兵的配合。突破敌阵,歼灭敌军都可以由骑兵完成,而然占领城池却唯有步兵最为合适。我们此时要解决的就是步兵如何在骑兵告诉的突击之后与骑兵配合作战。”张辽说到最后终于点题。

在场的可是占据了曹军半数以上的大将,纷纷开动起自己的脑筋,为步兵与骑兵的配合作战出谋划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