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页

“可惜劝不得啊!”郭嘉看着张辽,半晌后突然叹了一句。

劝不得!确实劝不得!

张辽和郭嘉刚才那些分析和理由难道曹操本人就不知道吗?显然是不可能的。以曹操治军多年的老道经验,根本就不需要张辽他们提醒便知道先取汉中的好处。然而曹操依旧不采纳,那就不是眼光的问题,而是心理的问题了。

对于心理问题,别说是张辽、郭嘉,就算是将后世最资深的心理学家和心理医生请过来,都对曹操没有任何办法。别忘了,曹操本人就是一个心理极其坚定的人,同时也是一个疑心病极重的人。用后世的话说,那就是曹操很可能有潜在的精神疾病,应该是一种强迫症。遇上这类人,一旦他们坚定了自己的想法,除非你将其人道毁灭,否则绝对不可能扭转他们的决定。用俗语说,这种人就是“不见棺材不掉泪,不撞南墙头不回”!

若非如此,以张辽、郭嘉在曹操面前的地位,又如何会无法劝阻曹操?当所有人都无法劝阻曹操的时候,他们两人也只能私下里动一下手脚,来拖延出兵的时间了。毕竟曹操只是坚定了南下,却没到所有准备都不充分的情况下强行南下。

“文远,你知道吗,根据我的计算,我军在不出兵的情况下,到了秋收时,军粮也只有两三个月的盈余。若是此时出兵,一旦受阻,军粮消耗就控制不住了。文若如今也有些坐不住了,若是我没有估计错,就在过年前文若便会赶到邺城。”郭嘉说道。

张辽对荀彧要到邺城毫不意外。在他的眼中,曹操和荀彧的组合就像是楚汉争霸时的刘邦与萧何的组合,都是一内一外,配合默契。所不同的是曹操在各方面都超过了刘邦,而荀彧则是在智商上不逊萧何,却在情商方面远远不及萧何老练。这也是最终导致荀、曹翻脸的个人因素。

对荀彧年末北上邺城张辽不抱任何希望,就连刚才说话的郭嘉也同样对荀彧此行毫不看好,他们两人正是因为对曹操的了解才做出如此判断。不过荀彧此行即便无功,也不至于会有危险,故而两人一点都不担心。何况他们心中也还存着荀彧未必一丝希望都没有的侥幸心理,虽然明知可能性几乎为零,但不亲眼所见,终究是不死心。

想到此处,两人心有默契的笑了笑,只是他们都在对方的笑容中看到了一丝苦涩。

张辽和郭嘉虽然表面上都是潇洒不羁的人物,但熟悉他们的人全都知道他们二人根本就是心思细腻,深沉老辣的家伙,同时也是善于自保之人。郭嘉做事从不避开曹操,便是与张辽交往密切,也将一切放在曹操面前。而张辽虽然率大军在外,更是位高权重,却始终为曹操谋划着集中权力。于是,虽然有人弹劾张辽,但却无法从从根本上动摇张辽和郭嘉在曹操心中的地位。

对于荀彧与曹操的矛盾,郭嘉劝过,张辽也劝过,不过此时荀彧过来,两人打算袖手旁观了。

理由只有一个,避免在曹操心中留下他们结党之嫌。

郭嘉、张辽交好人所共知,他们与众人关系和睦也是事实。但是和睦却不代表联盟,他们不想在这个时候让曹操有一种郭嘉、张辽与荀彧联盟的印象。要知道,曹操身边还有个许攸,那家伙对投奔曹操后获得的地位早已不满,再加上他自己那让人难以接受的臭脾气,他在曹营几乎就没有朋友。在这种情况下,他算是绝对的孤臣,加上他与曹操昔日的交情,在曹操面前还是很有些话语权的。若让他寻到什么把柄或者是缝隙,绝对是个会坏事的人。

“看来目前我们能做的也只有这些了!”

两人商量了半天,对拖延时间一事也就只有这么一个对策了。郭嘉不禁感叹,可是领导的权威势必需要维护的,即便他们认为曹操的决定再如何的有缺陷,一旦曹操明确下达命令,他们还是要无条件的执行。如今他们也就是接着曹操还要先解决朝堂上的问题,并未明确下达大军南下的命令,然后提前用整编军队的名义拖延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