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8页

张辽此时可没心思管郭嘉的想法,他在开口前又将自己的想法顺了顺,然后才字斟句酌的说道:“奉孝,枢密院是为了军队和战争而存在的,而今年我军必然要参加的战争就只有幽州边境的大战。我的意见是这批军官不动,而让主公迅速调集枢密院的官员将领北上,在幽州会合这批军官,首先搭起未来枢密院的架子,立刻投入到即将到来的战争的准备工作中去。我这里也在两三个月后就要有一批军官补充入枢密司,如此一来既不耽误枢密司的日常事务,也等于枢密院已经建立,同时还让枢密院提前介入了战事准备,在实践中检验了枢密院人员的能力。你看如此安排是否可行?”

“好!”郭嘉闻言不由得抚掌叫好。

张辽处理事情总能够面面俱到,一举多得,而张辽时常挂在嘴边的“双赢”一词也让郭嘉能够理解其中意味。而郭嘉自己之前想到的解决之法也正是将枢密院暂时移到幽州来组建,反正大军北伐曹操是一定要前移指挥的,枢密院这样的军事机构自然也要随行,如此不就等于他们提前来给曹操打前站嘛。等北疆的战争结束,有了实践经验的枢密院再跟着曹操回去就是,也根本就不耽误事。只不过郭嘉和张辽的想法虽然不约而同,但思维方式却不太一样,对于此事的解释也就不大相同,郭嘉的理由就未必有张辽这般详尽明白。

最关键的是张辽的理由冠冕堂皇,同时还给枢密院就近挖幽州枢密司的墙角提供了便利。郭嘉可不认为以张辽的头脑会看不到如此大的破绽,唯一的解释就只能是张辽故作不知。这样一来,即便有人想在其中寻找问题,也不能随意发难,否则得罪的人可不是张辽一人,连曹操以及那些被曹操任命的枢密院官员都会一并得罪。再加上一直和张辽交好的自己以及曹军中的元老重将,这股力量不是如今那些豪门望族能够轻易得罪的。

“如此处理最好,两边均不耽误。文远,嘉以为此时就可以禀报主公,请主公立刻派人北上,接着幽州枢密司的架子,将枢密院先行组建起来。你看如何?”郭嘉问道。

“此事宜早不宜迟!奉孝可即刻行文,我自附名其后,以待主公决断!”张辽欣然同意。

第434章 立足自身,苦练内功!

“好!奉孝、文远果然不会让孤失望!”

曹操接到郭嘉和张辽联名的回信后心中大喜,同时也对自己的部下能如此为自己的大业着想而欣慰。

曹操行事一贯是雷厉风行,如今曹军虽然占据天下八州之地,但却依旧未能扫平诸侯,曹操也还没到松懈的时候,对郭嘉、张辽的建议自然是立刻命人执行。

刘晔、董昭以及夏侯尚和一批军中抽调出来的军官和谋士们迅速被集结了起来,他们将提前赶赴幽州,在蓟县为曹操未来掌控军队的机构枢密院打下基础。而曹操同时还将已经转迁为执金吾,但实际依旧留在自己身边参赞军务的贾诩也派去蓟县,在还有先期到达的郭嘉,他们将一并参与到此事中去。

曹操如此的举动,所有人都明白了曹操对枢密院这个机构的重视。曹操的几大谋士中,除了镇守雒阳的荀彧、程昱以及远在豫州的陈登之外,就只剩下留在他身边的荀攸了,其余人全部被曹操送到了蓟县。这让那些之前就看好枢密院,早早的就将自己的子弟派到蓟县的家族感到欣喜。自然也免不了有那些事先未曾重视的家族有些后悔。不过这已经无济于事,枢密院的建立已经不可阻挡,他们只能再等待机会了。

在曹操眼里,张辽幽州整军之后的枢密司的结构是最合理的,所以他毫不客气的原样照搬,只不过将主管官员的级别统统提了一级。其他人就是有意见也不能随便说话,毕竟枢密院、枢密司的职能虽然是掌握军队,但同时还受到文官在军需粮草上的制约,又避免了武将直接掌军有拥兵自重的弊端,如此有利于国家社稷的事情,没人敢冒大不韪出头反对。就算是杨彪等人虽感到希望不大却也依旧有借此来制约曹操在军中实力的期盼,毕竟人多了就好从中谋利,万人一心这种话在官府机构中根本就是不可能出现的奢望。

可惜的是他们这些文人在亲身经历了十余年的战乱后虽然对军权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然而却依旧对武将、对军队的特有的气质丝毫不了解。曹操对于张辽极力主张以出身军旅的将领担任枢密院主官的理由深为赞同,枢密院自成立伊始便彻底归到了军方一边,这也埋下了保皇派未来在决定冒险一搏,军中却根本无人无人响应的结局。

曹操的这些动静同样没有对外界隐瞒,那些个各自拥兵的诸侯对曹操此时将注意力完全集中的北方的态度是相当的“欣慰”,再加上曹操之前的裁军行动,这让那些诸侯顿觉压力大减,最起码他们不会在短时间内面临强大的曹军。在他们的算计中,北方的胡人是相当难对付的,那来去如风,无影无踪的骑兵对于以步兵为主战兵种的汉军而言无疑是一种折磨。曹操能将自己的力量集中的北方,这对于他们在曹操回过头前整合南方势力,提升自己的实力确实是个机会。

不过人的需要总是没有止境的,尤其是南方还有两位进取心相当强烈的诸侯存在,这让即便已经不愿再大动干戈的刘表也不得不命令蔡瑁等人加强战备。要知道,江夏郡可是已经被孙权祸害过不止一回了,虽然那里是黄家的势力范围,但大家毕竟还都属于荆州集团,平时闹闹家务没事,关键时刻还需要精诚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