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是读过《司马法》的人全都能说出“国虽大,好战必亡”,文官以此来钳制武将。读的更细一些的还会接着说“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这是读过书的武将和清醒的文官在抵制限制军备的行为。可是要让他们说出好战为何会亡,而忘战为何必危,拿出了一套老生常谈般的说次,其余一点具有说服力的东西都没有。
张辽就是要在自己的这部新书中告诉此时的人和后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同时也要告诉他们,决定战争胜负的,除了士卒骁勇、装备精良、将帅英明、辎重充足之外,还有注重细节,重视数据。这样才能更加周密、从容的安排一切,才能更好的总结经验教训,才能真正成为一带名将。
而张辽之所以这样着急的要将兵书写出来,其原因除了以上这些就还涉及到他的那位老师郑玄。
虽然张辽并不清楚郑玄在曾经的历史上是那一年去世的,但张辽却知道,历史上曹操大举反攻河北的时候郑玄已经去世。如今的郑玄虽然身体已经不再健康,但依然还在高密的家乡著书。
可是曹操这次北上,他的随行人员中有一人也是郑玄的弟子,他就是清河崔琰。他给张辽和管宁带来了郑玄和国渊等人的书信。在信中,国渊对张辽这位小师弟直言不讳的提到了恩师郑玄的身体问题,这才使得张辽想起自己似乎忽视了自己的老师。
虽说这位老师并没有如何教导自己,然而他却是为数不多的能够接受张辽那在汉末近乎叛逆般的学术言论。国渊的信中提到了郑玄在看到张辽的《天演论》时欣慰的笑容,这让张辽对自己的疏忽相当的懊恼。
所以张辽要趁着老师还健在的时候,再给老师一个惊喜。他相信重视术数的郑玄是能够理解并支持他将兵法改为军事学并强调数据说话的理念的。而郑玄的支持又是张辽推行自己的理念的保护伞,可以消除一部分人的不满而带来的不利影响。
为了写好这部书,张辽将自己这些年详细收集的曹军大大小小的战例一一拿出来挑选,并有针对性的选择了其他诸侯的战例,甚至还有他这些年拉着曹操、郭嘉、管宁等人详细考究的历史上的战例。张辽要从正面、侧面各个战场来对这些战例进行分析,并将战场上的战斗用数据和图形进行细化分析。
其中秦赵上党之战、巨鹿之战、十面埋伏、曹军汴水之战、徐州之战以及曹操和袁绍之间长达数年的战争就是张辽选择的战例。尤其是才结束不久的袁曹战争,不但因为张辽数据收集的及时而论据充分,更因为时间不远,在书籍出版后才能够让人们的影响更深刻。
“伯道,这是我军几位参与了汴水之战的将军对当时战事的叙述,还有一份当年参与此战的几名西凉军将士的叙述,你拿回去,将其中的细节一一整理出来,然后用平面图标示出来。在局部战事的放大图上,要清楚地画出战斗时两军阵型的变化,最好是要根据当时双方兵力的变法画出不同时候的图形。”
张辽可不是一个人闷头写书,他虽然雄心勃勃,可是天生的懒筋让他不耐烦亲自去做那些琐碎的事,而且他一个人确实忙不过来。反正他身边就是一群年轻有为的军官,张辽若不有效的将这种优质资源利用起来,他就真的有损自己精明的名声了。
这不,张辽直接将郝昭等参加培训的军官中的隐性领袖找来,将那些需要整理的战例资料统统交给他们,以他们的人力资源来弥补自己精力的不足,也顺便让他们能够尽快的进入参谋工作的状态。
嘿嘿!张辽将这件事直接冠以为枢密司编写培训教材,极其无耻的“压榨”着郝昭等人的劳动价值,而且还心安理得的接受着郝昭等人的感谢。
当张辽忙着整理资料编写兵书的时候,曹操却逆时针的绕着幽州四郡转了一圈。他一路上不但看到了张辽民族融合战略的初步战果,也感受到边境要塞时刻面临着的紧张。
尤其是因为曹操北上而更加频繁出动的胡人侦骑出现在曹操的视线中时,曹操更加理解张辽对大军北伐的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