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页

笑了一阵之后,曹操对张辽说:“文远,曹某不得不说你的考虑极为深远,军政分开,以文统武,确实是解决武将拥兵自重的良策,而你说的文官借此打压武将造成尚武之风衰弱也有可能,曹某现在却想看看你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就让你在青州做个试点,至于文官……我看如今的暂领琅琊太守的孙乾倒是个合适的别驾人选,在他任太守的这段时间,他合理的协调了蔡阳和郡丞孙康的之间的关系,琅琊郡被他治理的颇为兴旺,让他去青州给你担任别驾如何?”

张辽想了想后说:“从个人能力来看,孙乾是没有问题的,毕竟他当年也是老师向陶恭祖推荐的,就是资历稍差一些。不过文若、公达、仲德皆有重任,伯宁、孝先也脱不开身,就连任伯达(任峻)也要统筹我军全境的屯田事务,子扬也被奉孝藏了起来,陈登要关注对岸的刘备,能熟练的处理政务的,又能够和我配合的也就是孙公佑了。”

“正是。有令师康成公的面子在,孙乾是不会给你找麻烦的。”曹操笑道。

“主公,孙乾论及能力任一州之别驾自是绰绰有余,但他的资历尚浅,骤然拔高确有不妥。不如让其暂为从事,却实际负担全部事务也就是了。反正又文远为其撑腰,也无人敢于在文远面前不听号令。”郭嘉却在此时泼了一盆冷水。

曹操和张辽此时脑筋一转,也想到了刚才的任命中却有不妥,先不说孙乾投入曹操麾下时日尚短,就连他在琅琊的政绩也未必有人服气,这全因为整个曹操的治下皆是一片欣欣向荣的场景,琅琊郡也不是非常突出。他也不像赵云。赵云一开始就被曹操拨入张辽的麾下,在张辽的可以放手之下,赵云的才华完全的得到了展示,更在青州一役中独自将三郡国安定下来,战功放在那里,曹操提升他也无人有异议。还有他个人的武力在整个曹营也位列三甲,武将之间还是凭本事说话,赵云能击败典韦、许褚,曹营的诸将已经无人会小看他了。

“是有些不妥,就依奉孝,不派别驾,让孙乾以从事之职负担全部事务,待他得到众人的认可后再行升迁。文远,你看这样可好?”曹操说完后看着张辽。

张辽却无所谓的说:“这我才不管呢,反正人来了我就把所有的事务都交给他处理,我反正是要当甩手掌柜的。不过孙乾为人温和,我还需要一个有铁血手段,能震慑人的执法官。本来伯宁极为合适,不过想来主公也不会给我的。至于皇帝带来的那群人中也不乏人才,可我却不敢用。”

“知道还说。”曹操笑道。

“我只是想为主公举荐极为贤才而已。”张辽用委屈的语气说道。

“哦!”曹操和郭嘉同时感到惊奇,因为张辽很少举荐人,但出手就绝对是精品。

“说!说来听听!”曹操有些急切的想知道张辽举荐的是什么人。

“哦。我算一算。”说完,张辽开始掰手指了。

曹操和郭嘉相互对视一眼,心中同时升起一个念头,“看来次人不少!政务上不至于再捉襟见肘了。”

张辽咳嗽一声,看了看曹操和郭嘉后说:“我想了一下,有五个人比较合适。”

“第一人是国渊,字子尼,青州乐安盖县人,是吾师之高足,曾避乱辽东,近期被老师书信召回。吾师郑玄曾如此评价我这位师兄,‘国子尼,美才也,吾观其人,必为国器。’。

第二人是管宁,据闻乃齐国贤相管仲之后,字幼安,北海朱虚人,自幼好学,饱读经书,黄巾起时于同乡好友邴原等避居辽东。在辽东之时,他经常给人‘讲诗书,陈俎豆,饰威仪,明礼让’,颇受人们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