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拔”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拔”。“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时36分。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时432分。
佛教时间:一昼夜等于30须臾,一须臾等于现代时间的48分。一须臾等于20罗预,一罗预等于24分。一罗预等于20弹指,一弹指等于012秒。一弹指等于20瞬,一瞬等于0006秒。我们常用的一刹那应该是0018秒。
※※※
注2:汉制兵役的特点。
汉制兵役的特点是全国皆兵。男丁开始服兵役的年龄是二十三岁。兵役分为三种,一是中央“卫”兵,一是边郡“戍”兵,一种是在原籍服务的“役”兵。“卫”兵就是中央军,卫戍首都和皇宫,“卫”兵待遇优厚,也不需要自己花钱,一切费用由中央政府供给。然而,“戍”兵就不是这样了。“戍”兵戍守的乃是边疆之地,真正戍守的时间只有三天,然而“戍”兵从原籍赶到戍守地却往往要一年半载,这是汉代沿袭了以往朝代的旧例造成的。显然,这样不合算,于是汉代在这项制度上做了变通,只要缴纳三百钱给政府,就可以免除戍边一年的义务。倘若有一百个人免戍,那么总共需要缴纳给政府的就是三万钱。政府用这笔钱去雇一个肯去的人戍边,这个人拿了钱,就得去戍边三百天。这是汉代在“戍”兵制度上的变通办法。地方上的“役”兵大抵相当于现在的民兵,平时从事农业生产,每年集中训练一月。一旦国家发生战事,这些“役”兵可以临时召集参战。
第2章
大汉初平元年,春,正月。
因董卓擅废少帝,鸩杀太后,挟持朝臣,秽乱宫廷,残暴不仁,滥杀百姓。西园军典军校尉曹操逃出雒阳,回到陈留,得到陈留孝廉卫兹资助后又散尽家财,得兵五千余人,树“忠义”大旗。一时间,豪杰响应,应募之士,如雨骈集。
与此同时,东郡太守东郡太守桥瑁,诈作京师三公移书与州郡,力陈董卓罪恶,云:“见逼迫,无以自救,企望义兵,解国患难。”
于是,积压已久的矛盾终于爆发了。关东各州郡诸侯以此为由纷纷起兵讨伐董卓,并且共推有着“四世三公”家族背景的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袁绍以此自领车骑将军之职,其余诸将,皆用车骑将军名义授予官职。袁绍与河内太守王匡屯驻河内,冀州牧韩馥留在邺城,负责全军粮草供应,豫州刺史孔伷屯颍川,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张邈之弟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与曹操俱屯酸枣,后将军袁术屯鲁阳,各地均有数万之兵。
众诸侯于酸枣会盟之时,筑台三层,遍列五方旗帜,上建白旄黄钺,兵符将印,请绍登坛。绍整衣佩剑,慨然而上,焚香再拜。其盟曰:“汉室不幸,皇纲失统。贼臣董卓,乘衅纵害,祸加至尊,虐流百姓。绍等惧社稷沦丧,纠合义兵,并赴国难。凡我同盟,齐心戮力,以致臣节,必无二志。有渝此盟,俾坠其命,无克遗育。皇天后土,祖宗明灵,实皆鉴之!”
檄文飞传天下,一时间,关东诸侯声势大振。
董卓听闻关东诸侯起兵,遂鸩杀少帝,并传令各地加强防守,派胡轸、华雄于汜水关迎敌,自己则带着吕布前往虎牢关。又因为联军声势很大,更怕白波军渡河南下截断其往关西老巢的退路,于是在私底下也做好了把汉献帝从洛阳迁到长安的准备。
酸枣,关东诸侯会盟之地。
清晨,张辽走出营帐,他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后开始活动身体舒展筋骨,在离他不远的地方,一群士兵正在训练,从他们的动作中可以就看出那不过是一群新兵。动作不够齐整,服装虽然还算统一,各人动作也很有力量,但整体行动间没有气势,除了他们手中还算齐备的武器以外,他们没有一点军队的样子。用张辽的话来说就是:这完全就是一群没有见过血腥的菜鸟,现在要是让他们上战场遇到西凉军,我们绝对会看到一场单方面的屠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