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过身来的朱棣,重新坐回龙椅,开怀道:“在给你一次机会,只要你说出愿意为朕分忧的话,朕就赏你个大官做做,并保你终身无事,将来不但能位列三公,就是青史留名,那也是唾手可得。”
心中冷哼,张灏表面上一副感恩戴德,神色异常激动的叫道:“侄儿愿随时为皇上分忧,只是话已出口,就绝无收回的可能,一生不愿做官。”
眯着眼睛,朱棣不置可否的笑道:“如今你还小,罢了,这将来的事将来再说吧,先说说你如何为朕立下三件大功?”
“是,陛下,如今我只想到一件,也无太大把握,不敢说。”
“呵呵,就是如此,果然不出朕的预料,你这小儿要是真能说出来三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那朕才觉得不可思议呢,直说无妨。”
此刻已经非常喜爱张灏的朱棣,竟一反常态的说出心中想法,在他心中,能说出一点有用的东西,那就算是非常难能可贵了,大明朝这么多的大臣,这么多的百姓,多少能人异士,难道还不如一个孩子?除非这张灏是个异端邪物,才能知道些大家都不知道的秘闻。
“陛下,在那遥远的一些蛮荒地域中,林地间有几种粮食作物,不但种植方便,而且产量极高,更重要的是不占良田,要是能命郑和太监到处寻访,一旦找到些种子,那我大明百姓,家中不但从此能多些粮食吃,遇到旱涝等灾害,更不至于令朝廷难办,不知陛下可否满意。”
“咦,仔细说说,是何种粮食?别小看朕,当年可是经常在田间巡视,别企图糊弄朕。”
哈哈一笑,对于皇帝的玩笑话,张灏自是心领神会,马上解释道:“有一种食物叫土豆,圆滚滚的,有一种叫做玉米,长长的很好看,还带着穗子,还有那交趾的占城稻,早在宋朝就引进到江南等地,只是如今种子退化,已经大不中用,如果能重新培育出一大批良种,在推广天下,那肯定能提高亩产,增加朝廷赋税。”
第031章 天生弄臣
一直陪着永乐皇帝说了半天,才算是解释清楚关于土豆玉米等农作物的情形,当然,张灏说的非常笼统,不过就算是这样,皇帝也已经非常满意,并且异常自信的表示,等来年就命郑和再下西洋时,好好勘察西洋各地情况,如果有必要,就分出几支船队,一定要找出这些能救活无数百姓的神物,如此郑重的表态,也让张灏深为叹服,这永乐皇帝能如此为百姓着想,确实是非常难得了。
对于张灏的聪明伶俐,善解人意,朱棣大为开怀的同时,倒没觉得一个孩子如此怪异和博学多才,而感觉有什么奇怪,其实这里面固然有张灏提前打的预防针,就是那个神秘老头起了作用,最重要的就是,皇帝对于打小就聪明绝顶的孩子,早就见怪不怪了。
这皇帝身边,哪个大臣从小不是一时之选,不是博闻强记,不是聪明过人,满朝那么多人,小时候就聪明绝顶的实在是太多了,何况各地官府,一旦发现治下谁家出了个所谓的天才儿童,几乎都要当作一件祥瑞之事,快马上报京城,历朝历代皆是如此,这一年下来,起码能有十几个可称得上天才的孩子,为世人称赞,什么三岁成诗,五岁把论语倒背如流,七岁熟读儒家典籍,8岁出口成章,凡此等等,到让朱棣已经麻木了。
所以面对张灏这个几乎可以称作小怪物的孩子,朱棣高兴的同时,并没有太过惊奇,只是连连感叹,沉默寡言的张辅,竟然能生出如此佳儿,真算是青出于蓝了。
此时,和张灏认真细致的讨论了半天,朱棣这才兴高采烈的站起,心怀向往的笑道:“这确实是一件功在社稷,为国为民的大功劳,想当年,太祖就曾经命朕在凤阳老家住了整整三年,百姓的疾苦至今还历历在目,这吃不上饭的滋味,朕也体会多次了,一连几天都饿着肚皮,还得行军打仗,一想想就心酸难忍,朕愧对那些跟随多年的将士,愧对天下百姓,唉。”
“陛下还请莫要伤感,自从太祖爷和您两代帝王励精图治,如今百姓的日子已经越来越好过了,只可惜我年纪太小,整天又得呆在家中,无法到各地游历,见识下各地百姓的好日子,等将来长大了,一定要看遍我大明的秀丽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