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祐祁一怔,不明白萧沁雅为何让他看稻种,可还是认真看了两眼。
可惜商祐祁虽然重视农桑,但对于农事却不甚了解的。
倒是魏王最近一直忙着春耕之事,抓了一把这稻种,仔细瞧着,顿时便发现不同之处了。
“这稻种似乎与京中种植的水稻稻种有所不同,米粒更加细长一些?”魏王开口道。
萧沁雅笑着点点头:“殿下好眼力,这是产自安南的一种稻种,几年前萧家商队带回来的,经过几年种植改良,这种水稻从撒下种子,到收获只需五十日左右,而且产量较之平常稻种高一石。”
“一石?可是真?”魏王一惊,质疑之语脱口而出。
大越水稻产量一贯较低,一亩水田农户在细心,照料一年,不过只能收获十五斗水稻,十斗为一石。“斛”和“石”是大越主要的容量计量单位,官员俸禄便以石计量。
十五斗大约为180多斤,这个产量并不算高。
萧沁雅并未因魏王的质疑而生气,点点头:“自然为真!去年萧氏农庄种植的便是这个稻种,虽有记录都派遣了专人记录,最重要的是种植此稻收获后,还可继续种植正常稻种。”
提前育苗,大越大多数地区都可以推行此发,一年两种,百姓粮食收获将大大增加。
商祐祁虽然不同稻种之事,但他听懂了萧沁雅话中之意。此法若能推行,大越国力将大大增加。农耕时代,对一个国家国力的衡量,最简单的的便是用人口数量,而粮食便是人口增长最大的制约。
一亩地增加两石半的粮食,可整个大越境内所有的水田加起来,那便是一笔天大的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