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页

“你不觉得太冒险了吗?你这样做以后就把自己摆到了明处,清廷一定会开始认真防范你的。”

“那又怎么样,我一直对清廷采取合作的态度并不是因为我怕他们,而是因为我觉得暂时的蛰伏对我更有利,你看看现在的形式,清廷哪敢和我翻脸。”

“话虽如此,但我怕他们和你玩阴的。”

“玩阴的我也不怕他们啊,就他们那两下子?”

“我觉得你太小瞧满清的这些重臣了,可能是你发展的太顺利了吧,别人我们就不说了,就说这个恭亲王奕欣在历史上也算是个很厉害的角色,大意不的啊。”

“哦,他正在上书房读书呢,我说伙计,我倒是觉得不是我小看了他们,而是你太高看他们了,你有没有听过这样一句话‘世无英雄,遂令竖子成名’,这就是我对于晚清的这些名臣的评价。”

听了这话我有些急了,李富贵实在太自大了,“你不能这么想,像你把李鸿章玩弄与掌股之上实在是太托大了,他哪里会那么容易对付,其实清朝的皇帝还有大臣里有能力的还是很多的,要不然当年也不会有那么多连续剧歌颂清朝了。”

“哦,”李富贵拖了个长音,“这么说,不知道你是想看到永琪版的恭亲王呢,还是想看到尔康版的李鸿章?”

“我不是这个意思。”我真的急了。

“你这人真是不识逗,开个玩笑而已,你急什么,其实我小瞧他们是有理由的,想不想听听?”

“你说说看吧。”虽然李富贵每次找出来的都是歪理,不过这也总比毫无根据的狂妄自大要好一点吧。

“我计算了一下人才产生的多种要素,得到的结果就是晚清的人才和现代的人才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

“欧?能在算给我听听吗?”

“首先是生源,比如说有两所学校,第一所可以在全省范围内招生挑选尖子,而第二所只能在一个县的范围内招生挑选学生,你认为后者能和前者相比吗?”

“当然不能,县重点怎么能和省重点比,但是这和你的比较没关系啊?虽然现代的中国有十三亿人口,可是晚清大概也有四亿人呢,相差不是那么悬殊。”

“真的吗?让我们回忆一下,在新中国一个人如果有政治天赋他大概会经历这样一条道路走上仕途:班干部、第一期团员、学生党员,然后走上社会开始一步一步的往上爬,在那个时代大部分人都有这样的机会,只有少数出生在赤贫家庭中的才会完全丧失这种机会,所以那个时代政治人才的生源大概有十亿人。可是晚清呢,只有男性读书人才有机会,也就是两千万的人口基数,五十比一啊。”

“你这种计算并不能涵盖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