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兴只想了片刻,就在地上写下两个字,告诉王阿井,这是公允。
送走张德兴后,王阿井在地上临摹许久,终于将这两个字学会,从此儿子便也有了王公允的名字。
六年过去,王阿井本已经歇了让儿子读书的心思,他有心砸锅卖铁供王公允读书,但确实找不到进学的地方。
更重要的是,六年了,当初录取吏员的考试也再未开展。
正当王阿井已经死了这条心,准备让王公允子承父业当个州郡兵,至少每年也有三石的军饷。
高澄突然颁发政令,废除九品中正制,以科举取人,如当年的考试将会恒定每三年一次。
只要通过州试考上举人就能为吏,通过京试考上进士便能做官。
不止如此,高澄还在各州县乡里推广蒙学,也让王公允在内的普通人家有了求学的去处。
这两项政令,让王阿井曾经放弃的心思,又活泛起来。
在张德兴的勤勉下,邺城不止州县学都已设立,更开设了许多所蒙学,王阿井家附近就有一所。
王阿井没有犹豫,用怀中的布换取了新币,在市集里为蒙学先生备好了肉干,还剩了一些钱币也全都兜在怀里带回家。
高澄特意做出规定,蒙学先生由国家供养,不需再另交学费,但还是做出规定,入学需送一条肉干以为束脩。
王阿井才进门,就在媳妇的催促下,带了七岁的王公允往蒙学校舍去。
向先生奉上束脩,也算真正拜入门下进学。
牵着王公允的手走出校舍,王阿井特意走到提学府衙外,语重心长道:
“公允,你名字的由来,我也说过许多次,是提学张官人所赐,张官人曾经也要靠务农为生,但他是读过书的,大将军当年开科考,他凭借自身学识做了官,你需知道,只要你用心读书,也能当上这样的大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