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页

除了军队之外,就是有六千五百人之多的黄麾大仗,因着城中宫室太小,所谓大殿前的广场站了几百人就嫌挤,想如同在东京皇宫中那么摆开是绝无可能的事,因此先是谢亮提议,干脆削减人数,而更有人提起现在正当战乱,大仗仪架能整则整,又节省民力,又可以向祖宗谢罪。

而原本一向爱惜民力,不肯浪费国帑的赵桓,在这一件事上却是出奇的坚持。他虽然不知道这大仗仪驾到底多大规模,但是心里明白,自己巡行军前,仪仗护卫绝不能俭省,因为此次不是因为军情紧急亲征,而潼关也罢了,河东失陷给金人几年,用皇帝威仪重新激励士民之心,甚至潼关战事顺利的话,有可能直下洛阳中原,纵不能得,也能危胁东京,这个当口儿,皇帝摆着极盛时的仪架到达京西,在鼓舞人心上,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只是出得城来,亲眼看到由六千五百人摆成的全副仪仗时,赵桓还是被深深震撼了。

六千五百人,衣甲鲜亮,手持着各种显示皇帝威仪的旗帜,静静伫立在长安城墙下的平原上,那股子威仪尊贵,堂皇气派,已经不是用“仪仗”这两个字可以形容。

最正面的左面,当先是一顶青龙旗,然后是五面五岳旗、二十五面五方龙旗、十四面神门红旗、朱雀旗;

右面,当先则是一面白虎旗,然后是五面五凤旗、二十五面五凤旗、十四面红门神旗、真武旗、六杆皂纛飘扬;

这样的规模,还只是大仗仪架中的“金吾”。

在金吾之下,则是“兵部”,什么天一旗、摄提旗、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旗、二十八星宿、凤伯、白泽、飞象、雷公旗……如此种种,加起来足有几百面。

兵部之后,则是所谓的“龙墀”队。日月旗、狮子、凤凰等。

再加上“六军”,整个仪仗的旗帜过千面,在赵桓父亲赵佶统治的时代,每年的正旦朝会,就在东京皇宫的大殿大庆殿广场上,陈列这些由七千五百人组成的仪仗,以显示文治武功之盛,统称为黄麾大仗,是显示皇帝威严尊贵排场最大的仪仗。

而东京被破后,仪仗卫队失散,这两年赵桓经营长安,有不少当年的仪仗卫士陆续来到长安,或是从军,或是为吏,只有少数人到宫中为赵桓执掌可怜兮兮的出行仪仗。到得此时,经过一个多月的准备,又从奉圣军中调了几千人过来,这才勉强抽动了六千五百人,摆下了三只有当年三分之二规模的黄麾大仗。

赵桓初看还不以为意,看的久了,已经是目瞪口呆。

除了他之外,张浚等人也是看的默然不语,脸上表情各异,不知道是悲是喜。昨日之盛,从这仪仗规模中略窥一斑,而今日之悲,在于故都已失,连摆仪仗的宫殿也寻不出,只得先行出城,在野外摆开。

“命赵开过来。”

赵桓看了半响,终于回过神来,自己回到车架中坐好,见谢亮等送行的官员就站在道左,默默看着这大仗仪架,便先不寻谢亮,命人传来赵开。

赵开不知皇帝临行前传召是何事,急匆匆赶到赵桓车前,先是躬身行了一礼,然后仰头咪眼向着赵桓问道:“陛下召臣有何吩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