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4页

恶明[校对版] 特别白 2202 字 2022-11-13

辽镇上下军官的行为,等于是把他朝死里面推,不管是为了自己的后路,还是为了报复这个,丘峰除了投降都没有别的路可走。

自从嘉靖五年以来,皇帝的大权屡次的被权臣和利益集团剥夺,天下间的工商兴盛,海贸发达,加上天灾人祸造成的变乱不断,这种种事情都是颠覆着人们心中传统的观念和看法,比如说是忠君,朝中的士大夫还有各地官僚,这些人应该是道德的典范,天下人的榜样,他们却主动的对抗皇帝,所为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在嘉靖五年到嘉靖二十二年以来,屡次的变成了士大夫独治天下。

在没有江峰穿越的历史上,嘉靖皇帝在登上帝位之后,就遭遇了种种的文臣刁难,比如说是大礼案,朝服案种种的是非,那个时候,天下人就觉得皇帝并不是那么至高无上,但是后来嘉靖凭借着自己的手腕彻底的把权力集中在自己的手中,天下间方才是安定下来。

可是这个时代,嘉靖皇帝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都会遇到对于他权力的挑战,地方上的财力越来越膨胀,士绅们的各人势力越来越大,离心的倾向越来越强,加上权臣勋贵,党争海贸,都是让那种对于皇帝的忠心,愈发的淡漠了下去。

华州也有一番好处,乃是正宗的华夏汉族,当然,这些人都是山东河北两地过去的居民,也不会有什么别的民族。

不管是明军的军将士兵,还是地方上的士绅民众,都对他们并不是那么抵触,华州军并不是农民起义军,每到一地都要均田免粮,这样的起义军往往在前期都是乱民,每到一地,裹挟平民百姓为军,攻打大户豪门,这些地主乡绅遇到农民起义之后,都是聚众自保,编练民团和起义军死斗。

往往起义军在乡间寸步难行,无法取得给养,白天黑夜无时无刻都在和民团庄丁战斗,因为双方的利益立场完全的相反,你活则我死,你死则我活,没有一点和解的可能,看很多所为的义军起事之后,声势惊人,地方上贫民纷纷景从,官府发兵征剿往往是大败而归,但是接下来的下场却往往是过一段时间之后,声势逐渐的弱下去,再和官兵对战的时候,不管是战力和勇气都是大弱。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变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和地方上民团中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人员。

北三省的棉绅之乱,开始的时候如火如荼,官兵弹压不住,所以势头这般凶猛,也有白莲教新起作乱的势头在那里,但是棉绅的力量都是加入其中,却是大涨力量,等到后来白莲教的那种破坏的本质暴露出来。

棉绅和地方上的势力退出,转而和他们为敌之后,白莲教的这次所谓的棉绅之乱开始变得举步维艰。慢慢的就被镇压了下去。

华州看起来和上面那些农民起义或者是邪教作乱,仔细看倒也分辨不出来什么不同,你要说是江峰是乱兵窃据海外,也可以当作大股的海盗来看待,或者是流民的武装团体,当然真实的情况不是如此。

首先华州是个汉族的政权,当年外族入侵,全民抵抗的情景不会发生,而来华州实际上是整个大明的经济中枢,三江商行和华州钱庄几乎控制了大明四成的商贸买卖和金融业务,商人们的利润的贸易通道被华州牢牢的控制在手中,并且大力的参与其中。

可以说,北三省的棉花和江南许多工场的产品,都是通过华州的渠道卖给东亚和欧洲的各个国家,说的再深入一些,他们实际上是利益的共同体,并没有那种你死我活的矛盾,如果华州不存在,沿海的商人们不得不冒着海盗的风险,而且大部分的商品没有人销售和收购。

所谓的工商兴盛也不会存在了,整个的都要破灭,江峰有这几个凭借再手中,自然是不会担心人心所向的问题。华州要做的事情就是把这样的印象灌输下去,让大明和华州的战争在天下万民的眼中,看起来不过是两股势力在争夺天下,而不是暴民造反,这样许多的事情就可以顺畅容易。

从某个方向来说,华州的目的实际上已经是达到了,辽镇总兵李孤峰已经是准备在给朝廷的奏折说明,华州乃是阴谋多年,怀疑是当年建文在海外积蓄力量,勾结鞑靼兵马准备颠覆天下。

把这个事情说的越大越好,因为把敌人说的越强大,自己战败的责任就越小,明军大队小心翼翼的退了四十里,后面始终没有什么追兵,大军的移动,一天几十里已经是极限了,四十里的距离,辽镇总兵觉得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了,士兵们经过白天的战斗,损失了将近五分之二的兵马,士兵们又是连退四十里,到现在还没有崩溃,已经是疲惫异常,必须要休息了,要不然怕是真要散了。